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孟子》

《孟子》

第一章 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天下

2021年4月30日  阅读次数:922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⑥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年至前296年在位,“襄”是他的谥号。②语:告诉。③卒:通“猝”。④与:这里是归顺、追随的意思。⑤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⑥之:语助词,无义。⑦人牧:百姓的管理者,指代国君。⑧由:通“犹”。

译文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别人说:“远远望去,不像君主的样子;与他接近,也察觉不到能够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间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说:‘天下统一之后,就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说:‘不喜欢杀人的君主可以统一天下。’他说:‘(那样的话,)谁会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人不会跟从他。大王您知道禾苗吗?七八月之间遇到干旱的天气,禾苗就会枯萎。但只要乌云密布,下起滂沱大雨,禾苗就会茂盛地生长起来。像这样的趋势,又有谁能够制止呢?而今天下的君主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假如有不喜欢杀人的君主出现,那么天下的民众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来解救自己。这样的话,民众就会归附于他,如同水向下奔流一般,谁又能够阻挡得住呢?’”

解读

梁惠王虽然不能有所作为,但尚且可以与之交谈,而梁襄王却已经昏聩到极致,使人无法与之交谈。襄王询问天下如何能够安定,并不表明他有志于此,只不过在他看来,天下原本无法安定,也不必去平定,而自己也可以在这混乱的局势里胡作非为。孟子指出,天下将因为统一而安定。襄王以为,既然自己无力统一天下,那么其他的君主同样也做不到。孟子指出,仁爱的君主终将统一天下,襄王却以为,仁爱的君主必定懦弱,自己完全可以凭借威权压服百姓,使其统一天下的梦想归于幻灭。故而,孟子进一步通过禾苗的比喻来向他说明历史的走向。

在孟子看来,如果不知道事物的需求,就不会明晰加以应对的道理;如果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不会理解其中不可遏制的趋势。在干旱的时候,禾苗毫无生机,即将枯萎,看似无能为力,但是其希望生长的内在需求并未改变,仅仅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条件,才无法实现这一需求。只要得到雨水的灌溉,禾苗就会蓬勃生长;扼杀了这一株,另一株又会兴起,最终杀不胜杀,无法阻止。同理,天下的局势也是如此。而今,天下争霸,各国的君主都通过践踏本国的民众来践踏别国的民众。旨在杀害别国民众的战争,何尝没有本国的民众为之死亡?民众渴望生存、期待和平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只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尚未爆发;等到有仁爱的君主出现,人们去归附他的决心和趋势,也远不是襄王所能遏制的。

总之,民众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乃至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走向;儒家的仁义,并非是空洞概念,而是对于民众需求的自觉顺应。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孟子此处的言论若相符合。当然,民众的需求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除了生存,还有发展,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乃至于过去我们不重视的环境,也是民众较为关心的问题。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