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生命篇

生命篇

轻视生命注定上演悲剧

2019年5月23日  阅读次数:2701

生命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对待生命教育,我们给了孩子些什么?
  五年级心理活动课上,老师设置海上逃生情景,学生从包括自己在内的11个人、财富、科学仪器等13项中,选择10个乘坐准备好的橡皮艇逃离将要沉没的海轮。结果全班45人,有12人带走了财富、14人选择了科学仪器;5人放弃了两条生命,4人把孕妇抛弃……
  当问及这些11岁的孩子,为什么不救走有生命的人?他们竟回答说,孕妇太麻烦,老太太反正也活够了,改过自新的犯人就更别说了。而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财富而放弃其他人的生存机会时,他们说,有了财富我以后的生活就不会那么辛苦啦!这些孩子当中不乏有学习特别优异的学生。
  这些孩子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2005年8月15日,一名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因不堪压力离校出走;8月20日,一名中科院的在读博士生因“抑郁、厌世”跳楼自杀;9月9日,广州某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跳楼身亡……2005年上半年,北京有25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自杀10人。
  每每面对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何这么轻视生命?对待生命教育,我们给了孩子些什么?
  分数、特长、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的头衔、待遇丰厚的工作……笔者以为,家长对子女在物质上过多的满足、学业上的过高期望、精神上的过少关注,可以说是造成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杀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孩子自虐看家庭生命教育缺失
  案例一
  大扫除时,琪琪拿着扫把,满教室跑,突然,他举起扫帚向小尘的头上猛打。老师批评了琪琪,琪琪眼泪汪汪地看着老师,边听便用左手使劲掐自己的右手,刚开始老师没发现,等发现时,右手已被掐破。
  这个案例从表面看都属于自虐行为,是一种长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压抑和心理上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的保护性反应,也是负性情绪的发泄。追问这个孩子为何采取这样的自虐行为?笔者和其父母谈了孩子在校的表现,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的反应却不以为然,说这种行为不奇怪,孩子在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用自己的头撞墙、掐自己身体,父母看了很心痛,但也没办法,只得依了孩子的意愿。有时孩子因为一些事情特别生气时,甚至拉过妈妈的手狠咬,妈妈此时却说孩子有气就让他发泄吧,这样他可能会好受些。
  其实,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这种自虐行为发展下去会很危险。一旦将来他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他就会通过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中学一位初中男孩在假期中利用家长工作的便利,在征得产妇同意的情况下,用镜头记录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的全过程。这个片子在该校播出后,孩子们受到很大冲击。一个学生在给母亲的信里这样写道:妈妈,您以前总说您肚子上的伤疤是上天赐给您的礼物。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了生我,您忍受了“皮开肉绽”的痛苦。
  其实我们做父母的,也完全可以通过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讲授生命起源,不妨让孩子将20多斤的书包正背在胸前,感受当初母亲的不易,进而珍爱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医院也是一个极佳的教学场所:听胎音,体会生命的跃动;参观产房、婴儿室,领略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去手术室,认清生命的挑战;到急诊病房抚慰绝症病人,感受生命的尊严……
  热爱生命,既包括热爱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热爱,对一切生灵的热爱。这首先要求父母对生命的意义有真切的感悟。只有在对自己生命的充分理解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具有生命意义体现的行为,才能对他人的生命负责。父母在教育子女热爱自己生命同时,要帮助子女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告诉子女“你是唯一的”、引导子女从各方面找出自己的真实自我,接纳自己;建立应有的自尊和自信。
他不知道生命意义何在
  案例二
  8月20日下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在读博士生孟懿跳楼自杀。事后,孟懿的父亲公开了孟懿的遗书,“自杀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SORRY,虽然上天想挽留我,但我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选择自杀是一种逃避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孟懿之所以选择了轻生,除了他身上压力重、不能适应环境等原因,根源还在于他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所在。当打开网上关于孟懿死亡消息时,笔者很吃惊,当天有些网友写道:“死了好哇,免得浪费粮食。”“死掉对别人来说是件好事。中国人多,就业压力大。”还有一个网友竟然表示“其实真的好羡慕好佩服他”……透过文字,笔者无法让自己平静,人们为什么对宝贵的生命如此轻视?
  有一个小故事很想与大家分享: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竟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主人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视为稀世珍宝。我们每个人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价值连城。
遮遮掩掩的死亡教育
  案例三
  有一段时间,青少年流行养电子宠物,有一个孩子,养了一只鸡,定时给电子鸡喂食、放风,还挺认真的。当给小鸡喂过多的食物,小鸡就会撑死,可是孩子只要一按按钮,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鸡就又活了,他又开心地玩下去。有一天,这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居然把同学给捅死了,他对警察说,我没想到同学会死,我以为他像电子鸡一样,只要一摁按钮他就能活过来呢。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对生命存有多大的盲目性!他竟然不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相信他的父母根本没有对他进行有关认识生命的教育。孩子不知道人的生理发育的过程,也不知道人类从出生、生长,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的生理状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在回避死亡这个题目,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都不想、不敢也不知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这是中小学人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加之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观念,使得死亡教育很难得到认同。其实,我们非常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生死观教育。
  在瑞典,小学生就常常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大人会让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还会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死亡会让一个人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看不到好看的动画片,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这就叫做死亡。与此同时,学校也给学生辅之以生的教育,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来之不易;什么是死,死对周围的人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的可贵,珍惜生命,避免一旦遇到挫折就轻贱生命。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案例四
  “十一”期间,北京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公共汽车上,因为一元钱和乘务员发生争执,脾气暴躁的她说了一些过激的脏话,激怒了一个不是该车的另一个乘务员,并被该乘务员活活掐死。在15年前,她的姐姐因为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玩耍,周围人都批评她,伙伴们排挤她,她的姐姐最后选择了结束生命,可以想象这个女孩已年迈的父母该是多么心碎呀!两个如花少女都远去了,留给白发父母的只能是无尽的悲切。
  为什么这个13岁的孩子竟然在公交车上被一个大人活活掐死?抛开这个乘务员道德问题和围观人冷漠等原因,单看这个孩子,如果她在与他人发生争执时说话不是那么难听,如果感觉事情不妙就赶快寻求帮助,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当初女孩的姐姐如果学会珍爱生命,她又怎能成为受害者?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尽管绝大多数不是直接来源于家长,但作为子女成长的守护神,家长既要关注子女成长的规律,又要教给子女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遇到危机事件的处理办法,掌握逃生的本领。家长必须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包括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等。
别让分数成为生命的全部
  案例五
  宁夏一个13岁女孩因为担心要交10万元择校费而服毒自杀身亡。她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家里节约10万元”。
  一个北大女生跳楼前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回想20多年的生活,真正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他们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情和关爱。因为学习差,因为要为父母省钱,因为没有快乐,他们选择了死亡,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们为何没有快乐?如果那位北大女生的父母常常带孩子一起郊游、谈心,温馨的家庭时时充满笑声,难道她会这么轻易就舍弃亲爱的父母吗?
  湖北省丹江口市一初三女生因承受不了快慢班分流的压力,服毒自杀;浙江温岭一女生,只参加了第一天高考,因为第一门没有考好,就跳楼身亡。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的无数次经验告诉他,能让父母和老师看重他、喜爱他的理由只有拿到好的考试分数,那么,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分数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价值!考不到好分数,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理,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交流,培养宽广的胸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帮助孩子体验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苦难,因为没有面对苦难的挑战,就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