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

患有白内障,断了14根骨头……他坚守60年只为了这件事→

2022年12月12日  阅读次数:1056


吴天一,中国高原医学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因为他的研究和保障,青藏铁路建设期间,14万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他一生致力于高原医学研究,遭受过很多创伤。如今,85岁的他仍没有停下脚步……


开拓高原医学

“一个也不能落”

吴天一出生在新疆塔吉克族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1951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他与妻子一起参加对朝鲜的医疗援助。1958年,很多内地居民响应国家开发大西北的号召,迁居青海,吴天一和妻子也在其中。

在这里,作为内科医生的吴天一见到很多高原病患者。“他们非常有激情,报名到青海来,因为不能适应高原缺氧,很多人都撤回去了。这个事情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应该要解决,应该要研究。”

1964年,吴天一被调到青海果洛的骑兵支队,那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让低压缺氧环境对人体的挑战更加凸显。1978年,青海省成立中国第一个高原医学研究的专业机构——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后改为高原医学研究所,吴天一任所长。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95%以上的自然人群进行医学普查,高原医学从0到1的开拓只能从调查开始。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每一个样本的获取都要跋涉很远的距离。调查时需要携带大量医用设备,吴天一从白求恩那里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形状和马背、牦牛背相匹配的专用药箱“药驮子”,用来装载各种仪器和设备。

高原上的人们居住极其分散,要在一个区域内获取90%以上居民的数据,吴天一有一个原则“一个也不能落”。

1980年到1992年,每年六到八个月深入藏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凝结成十几万份数据样本和100多篇论文。这其中《我国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最佳高原适应性》一文获得世界高原医学界的认可。


14万铁路建设工人

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

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启动,十几万建设大军集结。从格尔木到拉萨1142公里的铁路长度,80%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延伸。

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空气含氧量约为平原地区的60%,因高原低氧而出现的肺水肿、脑水肿会危及生命。为了保障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吴天一受聘成为青藏铁路建设的顾问和高原生理、高原病防治专家组的组长。

吴天一撰写手册普及高原病防治知识,提出“三高三低”的急救处置流程。在他的推动下,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全线配置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作为生命保障线。

此外,他在高原医学研究所建立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这是全球首个可模拟上至高空一万二千米、下至水下30米压力环境的综合氧舱,为高原病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人为控制相关因素、获取实验数据的环境。

建成之初,舱体内各项指标没有确定的标准,需要志愿者进舱调试。“我是设计师,我进”,吴天一成为第一个进入综合氧舱进行人体实验的人。实验中,由于气压变化过快,吴天一的耳朵鼓膜被击穿。凭着不放弃的决心,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的5年中,14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连续高强度作业,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60年坚守

虽疾病缠身仍未停下脚步

青藏高原成就了吴天一终生的追求,但这一追求也带给他危险和病痛。

1982年,在开展大规模高原人群普查的途中,他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汽车在山路上侧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机血流满面;另一次车祸,让他左肋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险些戳入心脏。常年暴露于高原强紫外线的照射中,吴天一不到50岁就因白内障接受植入人工晶体的手术。

然而,吴天一觉得这些病痛是“必要的”。“我的两个眼睛患有白内障,发生过多次车祸,断了14根骨头,心脏慢性缺氧装了起搏器,骨头里现在还有十几公分的钢板,但对于事业来说这些是必要的,没有牺牲哪有收获。”

一生从事高原医学研究,如今85岁的他仍每天坚持工作8到12小时。“时常也会觉得辛苦,但辛苦也是幸福。一个选择走了一生,这很重要。”吴天一说。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简 介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经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批准的直属志愿者团队,经遵义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登记的公益性、群众性、非营利的社会团体,现有团体会员单位9家,会员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52名。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战斗堡垒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协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目前,协会有分支机构3处: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播州区联络处(负责播州区工作)、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湄潭县联络处(负责湄潭县工作)、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务川县联络处(负责务川县工作)。内设机构10个部门:办公室、组织部、宣讲团、理论研讨部、对外联络部、经典诵读推广部、家风家教工作部、中医养生文化推广部、知行艺术团、志愿事业服务部(上善若水助困团)、另有10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教、经典诵读)推广站。

本会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遵义市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遵义市民政局领导下、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民政部、全国妇联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美德文化进社区、校园、机关、企业、监狱、部队;主办具影响力的大型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讲坛;广泛开展志愿公益服务活动,践行中华美德;每周日下午坚持开设公益讲课,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协会至成立以来,为遵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2018年,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荣获2018年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贵州省社科联曾到我会考察,拟授予贵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党支部被北京路街道党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1年12月,我会被遵义市精神文明办、遵义市民政局、共青团遵义市委推选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协会湄潭县联络处已被湄潭县委宣传部授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21年国际志愿者日,湄潭县联络处获得了市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获得县级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奖、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奖。

本会的理念是:传中华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本会的业务范围:开展美德文化交流学习、公益师资培训,开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动,开展家风家庭教育,兴办公益企业。

现办公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遵义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对公账户信息: 

开户行:贵州银行遵义红花岗支行 

账号:0226001100002365 

名称: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2022年8月


业务主管单位: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登记管理机关:遵义市民政局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