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群书治要感悟

群书治要感悟

勤政爱民 富国兴邦

作者:汪孝杰  2019年8月13日  阅读次数:1604

治国篇
151.勤政爱民 富国兴邦
152.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153.积德造福 固本强邦

勤政爱民 富国兴邦
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杨善洲……每当提到这些名字,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一种敬仰之情,这是新中国艰苦奋斗、勤政廉洁好干部的典范。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勤政廉洁、爱民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典型范例俯拾即是,《群书治要》卷二《尚书治要》中,就多有阐述和记载。
《尚书治要》中记载的尧舜禹汤周公等圣王,无一不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爱民为民的典范,其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书中相关的教诲也时有出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如果君主能够了解先王治国的艰难并勇于担当,臣子能够了解先贤为官的艰辛并不辞勤勉,国政就会得以安定,民众就会勉力修德。“勿教逸豫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政事懋哉。”不可教人逸豫享乐。诸侯们要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不要虚设各种官职,要依循上天之命,设定各种职位,使他们勤勉于政事。“若保赤子,为民其康乂。”要爱民如子,心系人民的康乐与安定。“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居官不当骄傲,享禄不当奢侈,恭和俭是美德啊!书中还以具体事例说明,是否做到勤政爱民,关系到王朝兴衰和君王寿命长短:殷王中宗,治理民众,恭敬谨慎,不敢荒废政事、贪图安逸,在位七十五年;高宗时期,以德化民,人民幸福稳定,没有怨愤,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祖甲在位的时候,常常施惠于百姓,不欺慢鳏寡孤独之人,在位三十三年。自此之后所立的君王,生来就眈于享乐,不知耕耘的艰难,不闻百姓的劳苦,只追求过度的安逸享乐,也没有哪一个长寿。有的在位十年,有的七八年或三四年。而周朝的太王、王季,为人谦逊,衣着朴素,常常因为忙于政事而废寝忘食,所作所为都为天下百姓,所以在位五十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其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老一辈革命家勤政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天地可鉴的。但是,在逐步富裕起来的时代,一些共产党员乃至党员领导干部,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优良传统,渐渐滋生起贪图享乐的习气,乃至出现腐化堕落的歪风。对此,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反复告诫并通过教育整顿加以纠正。毛泽东说:“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邓小平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末,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胡锦涛说:“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习近平说:“能不能坚持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
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爱民为民,不仅是中华政治文明的优良传统,也是确保政治稳定、事业成功的客观规律。

建国君民 教育为先
多少年来,我们都把家庭、社会、国家面临的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归因于教育的失误,也一直在努力弥补这种失误,但是似乎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原因何在?能否从我们的古圣先贤那里找到解决方案呢?读了《群书治要》卷八《周礼治要》中的相关内容,似有所悟。
《周礼·地官》中规定:大司徒这种官,除了掌管天下土地的地图与记载人民数目的户籍,以辅助王者安定天下,还要根据五种地形的生长物所形成的人民的生活习惯,而施行十二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用祭祀之礼教民恭敬,这样人民就不会轻率。二是用乡射礼、乡饮酒礼之类的阳礼教民谦让,这样人民就不会争高论低。三是用婚礼那样的阴礼来教民相亲,这样人民就不会相互怨恨。四是用乐教民和睦,这样人民就不会乖戾。五是用礼仪来辨别上下尊卑等级,这样人民就不会僭越。六是用善良的习俗教民安居,这样人民就不会苟且。七是用刑法教民遵守礼法,这样人民就不发生会暴乱。八是用盟誓公约教民彼此照顾体恤,这样人民就不会懈怠轻慢。九是用制度教民节制,这样人民就会知足。十是用世间技艺之事教民技能,这样人民就不会失业。十一是根据君子的贤行颁授爵位,这样人民就会谨慎修养德行。十二是根据功绩制定俸禄,这样人民就会致力于建立功业。又规定用六项政策使万民安定而繁衍生息:一是慈爱幼儿,二是赡养老人,三是拯救穷困的人,四是救助贫穷的人,五是宽免残疾人的赋役,六是公平分派赋役使富人安心。用三方面内容来教育万民,而荐举贤能者:一是六德,即明白事理、爱人及物、通达而能预见、适时决断、言谈发自内心、刚柔适宜。二是六行,即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九族、亲爱姻戚、信任朋友、救济贫穷。三是六艺,即五类礼义、六种歌舞、五种射法、五种驾驭车马法、六种造字法、九种数学计算法。师氏用三德教育国子:一是中庸之德,用作道德的根本;二是及时行仁义之德,用作行为的根本;三是孝德,用以制止犯上和邪恶的事。教国子三行:一是孝行,用以亲爱父母;二是善于交友之行,用以尊敬有德行而善良的人;三是敬顺之行,用以侍奉师长。保氏用道艺来教养国子。教国子六艺:一是五礼,二是六乐,三是五射,四是五驭,五是六书,六是九数。教国子六种仪容:一是祭祀时的仪容,二是做宾客时的仪容,三是在朝廷上的仪容,四是丧事时的仪容,五是征伐时的仪容,六是驾车时的仪容。
看了这些教育内容以及配套措施,再来对照一下我们当下的教育,我们能发现什么问题呢?现在我们知道教育失误了,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加强教育,但是教育出来的人的素质怎么样呢?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念,教育的本质是长养善德善行的,只有符合人性的,引人向善的教育才是根本的教育。我们对照一下,古代地官教给人民的是什么?现在的学校老师、影视明星、公众人物、大众传媒教给学生和社会大众的又是什么?我们知道教育失误了,却不知道失误在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出现了问题。如果方向不纠正、内容不调整、方法不改变,花费的人力财力再多有什么用呢?认真研究、借鉴、继承一下祖先的教育智慧,或许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行善积德 固本强邦
今天,我们常常用“卧薪尝胆”的故事来激励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故事主人公勾践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不怕吃苦,不失志气。仿佛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这样,任何理想都能成功,任何事情都能办成。但读过《群书治要》卷六《春秋左氏传治要》(下)中关于勾践与夫差的相关记载之后,我们发现:勾践之所以能够复国成功,其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他有一颗仁德之心;而一个国家的兴衰,也不在于一时的强弱,而在于福德的多少。
史书记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两年后,夫差率兵大败勾践。后勾践通过贿赂吴国太宰嚭向吴国讲和成功。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赢得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吴越争霸由来已久,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就立志复仇这点上看,勾践和夫差没有多大差别。最后胜利之所以属于勾践,则在于勾践比夫差更有仁德。这一点,夫差的谋臣伍子胥早就看出来了。当年勾践派人求和的时候,伍子胥就劝阻吴王说:“勾践能够亲近百姓而又乐善好施,施舍皆各得其人;对有功劳的人从不抛弃而加以亲近。如果我们战胜越国而不灭亡它,以后即使懊悔也来不及消除祸患了。”
而夫差呢,即使是在其最得意的时候,也有人看出其必败的端倪:吴国进入楚国的时候,派人召见陈怀公。怀公向国内的人说:“想要亲附楚国的站到右边。想要亲附吴国的站到左边。”逢滑说:“下臣听说,国家的兴盛是由于有福德,它的衰亡是由于有祸殃。现在吴国还没有福德,楚国还没有祸殃。楚国还不能背弃,吴国还不能跟从。”怀公说:“现在楚国被吴国战胜,国君逃亡,这不是祸殃是什么?”逢滑回答说:“下臣听说,国家兴盛时,看待百姓如同受伤者而不加惊动,倍加关爱,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要灭亡时,把百姓作为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祸殃。楚国虽然没有德行,但还不曾滥杀百姓。吴国每天在战争中凋敝,暴露尸骨多得像杂草一样,而又没见到什么德行。吴国遭致祸殃,不会太久了。”吴军驻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恐惧,说:“吴王阖庐在柏举把我们打败了,现在听说他的继承人比他还要厉害,我们怎么办?”子西说:“诸位只应忧虑自己不相和睦,不用害怕吴国的侵袭。从前阖庐吃饭只吃一道菜,坐着只用一层席子,房子不造在高坛上,器用不加红漆和雕刻,宫室之中不造亭台楼阁,车船不加装饰,衣服和用具,取其实用而不尚虚华。在国内,遇到天灾瘟疫就亲自巡视,安抚孤寡和资助贫困的人。在军队中,煮熟的食物必须等士兵都得到了,自己才食用,他吃的山珍海味,士兵们都有一份。吴王阖庐经常抚恤百姓而和他们同甘共苦,因此百姓不疲劳,死了也知道不是白白死去。我们的先大夫子常的作法正相反,所以吴国就打败了我国。现在听说夫差住宿有楼台池沼,睡觉有嫔妃宫女,积聚珍奇,享乐为务;把百姓看得如同仇人,没完没了驱使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是自取失败而已,哪里能打败我国呢?”
回顾历史,反思当下,处于执政地位的党员干部们理当有所警觉。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