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三字经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

2019年8月19日  阅读次数:145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性情都是好的。虽然本性相近,但后来的习性却相差甚远。
【解读】中华文化是人本文化,《三字经》作为传统蒙学读物,既是教孩子的,也是教家长和老师的,因为孩子还没有学习和理解能力的时候,都是依靠家长和老师来教的。家长和老师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
《三字经》正文的第一个字就是“人”,这就告诉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教孩子认识“人”,而不是认识小花猫、小蝴蝶之类的;不仅仅是认识“人”这个字,而且要认识人的本性,要提醒孩子防止人的本性的丧失。
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善”。这个“善”字作为名词有以下几个基本意思:第一个是“吉祥”。怎样才能获得吉祥呢?看这个字就知道,性情、言语要像绵羊一样温和柔美。第二个是“圆满”,“美好”。用全息理论来看,任何局部里面,都包含着整体的圆满而美好的信息,只看我们怎样去开发和利用了。人也一样,从胚胎形成乃至胚胎形成之前,人的意识和肉体就具备了圆满而美好的因子,只要开发、引导、教育得当,就能在后天展现为现实。第三个意思是“善良”、“慈悲,这个善良和慈悲的标准或许会随着时代、环境、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佛门的十善或许是公认度最高的,那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随时用这个标准去要求、去矫正,就会保持住人的本善不至丧失。
“性本善”,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传统教育的基石。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讲人性本善的。儒家的教育过程,是保持人的本性本善、确保人的善良本性不被污染和扭曲的过程,是引导人发挥其善良本性,促使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团结、国家稳定发展、天下太平和乐的过程;佛家的教育过程,是修正不良习性、破除迷惑颠倒、开发本有智慧、获得生命自由的过程。只有承认人性本善的事实,才能建立起教育的信心。只有基于人性本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我们对照一下流行的启蒙教育,其重点是放在“人”上呢?还是放在“物”上呢?是放在对人的善性的启蒙和维护上呢?还是放在对人的肢体的训练和对外在事物的追逐上呢?懂得教育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先入为主、优先刺激对一个人心智发展乃至人生命运的影响,懂得电脑技术的人都知道电脑程序对电脑运行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上,放在对人的美善心灵的体验和维护上,放在对人的潜在智慧的诱导、开发上,那么,这对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内心品质乃至一生的成长必定产生不可估量的良性作用;相反,如果从小过多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肢体动作的关注(当然,肢体训练对于孩子成长发育也是必要的)和对外在事物的追逐上,而忽略了内向性检点、反省这种习惯的培养,就势必造成孩子身心不安,难于自律,思维偏颇。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抱怨孩子有“多动症”,抱怨孩子越大越逆反,抱怨孩子性格偏执,行为古怪,这些习气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错误的教育顺序、教育方法中来的,就是因为教育的基点、方向、重心没把握好,才导致“性相近,习相远”的结果。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