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助人为乐模范

助人为乐模范

第二届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2020年4月17日  阅读次数:2084
第二届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0人)

1.杨绍军,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
 
      杨绍军,男,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 13年收养了360名孤儿。1982年开始,杨绍军就靠酿酒、养猪挣的一点钱,收养了7名孤寡老人。为老人送终之后,一次,他偶遇几个孤儿。他想,要是能帮上这些孩子一把,或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于是杨绍军卖掉小酒厂,还借了16万元,于1996年3月筹建起了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首批收养了26名孤儿。杨绍军说,孤儿院之所以取名为“阳光”,就是要让孤儿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党的温暖阳光,茁壮成长。



2.陈光标,江苏省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光标,1968年出生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祖籍安徽省五河县,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慈善家,中国致公党党员,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8年(30岁)开始慈善事业,截止到2012年7月17日,他的捐款总额已超过了20亿,帮助特困户逾70万。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时间出钱出力救灾,被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被称为“中国首善”。因在经济建设和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陈光标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连续四年荣获“中华慈善奖”。2008年12月更被授予“中华慈善奖特别贡献奖”。2010年9月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截至2010年陈光标拥有总资产约50亿人民币)。9月9日 ,陈光标在北京接受了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颁发的聘书,受聘担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



3.赵永录,黑龙江省桦南县阎家镇桦木岗村村民 

      赵永录,男,生于1937年,黑龙江省桦南县阎家镇桦木岗村村民,从1960年开始,只身一人在倭肯河,义务为村民摆渡49个春秋。2008年,赵永录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荣获第二届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49年来,无论是锹镐锄犁还是农药化肥,只要船上能装得下,赵永录都会帮着运过河;需要过河的人,不管认不认识,上船就行。每天清晨4点多,天刚放亮,散发着薄薄水雾的倭肯河上,便会出现一只小木船,一位身体结实、皮肤黝黑的汉子默默地撑船运送两岸乡亲过河,几十年如一日,分文不收,风雨无阻。每年开春和初冬的时候,河里无法行船,赵永录照样每天守望在河边,怕有人步行过河发生意外。自有了他的摆渡和守护后,倭肯河段再没有发生村民溺水身亡的事。近半个世纪以来,赵永录摆渡的身影成为倭肯河畔不变的风景。依兰县团山子村民张永州说:“我家的地就在河对岸,以前我父亲乘赵大爷的船过河种地,后来我们爷俩一起乘船。附近四个村里有不少家都是这样的,赵大爷是我们的恩人。”
      1998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赵永录用小船把附近受到洪水威胁的居民一家一户安全转移,等他回到自己的窝棚时,老伴已经被洪水逼到了炕上,再晚一会儿,炕就要被水泡塌了,后果不堪设想。当他满怀内疚地拉起老伴往外走的时候,老伴一句话深深感动了他,“等水退了,咱就回来,还摆渡,还不要钱,我知道你是真掏心窝子地惦记大伙儿啊!”
倭肯河水与岁月一道静静流淌,默默地见证着赵永录几十年如一日的善行义举。他无儿无女,却悉心养育了在倭肯河畔捡到的两个弃婴。如今两个孩子已各自成家,生活美满。1994年初冬,邻村村民杨永新赶牛车拉柴火过河翻了车,赵永录听到呼救后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将杨老汉救上岸时,赵永录的身上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茬儿。2009年春,他又收养了双鸭山一对生活窘困、身体多病的父女,管吃管住,还承担了父女俩的医药费,孩子的父亲感动地跪在地上说:“您就是我亲爹,孩子就是您的亲孙女,我和孩子世世代代都会铭记您的大恩大德。”



4.赵广军,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街道办事处办事员

      赵广军,男,汉族,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广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及广东省委党校。1996年10月参加工作。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社会工作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全国“百优青年志愿者”,广东省志愿服务20年最具影响十大人物,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赵广军自1998年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在10余年的志愿服务生涯中,付出自己的时间、金钱以至健康,将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志愿服务,以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崭新形象,集中体现了关爱社会、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赵广军对拯救游走在问题边缘的青少年“情有独钟”,坚持用春风化雨般的“现身说法”来影响、引导和改变他们。他用常人难有的耐心和身临险境的勇气,在近10年时间里耐心细致地帮教了1200多名问题青少年,其中有40多位青少年在思想转变后随他一起走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乐善好施,不惜金钱和时间,默默无闻地帮助社会上许多困难人士。他倾其所有帮助了60多位孤寡老人,为孤寡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护理等。为了省钱,赵广军一年四季都只有两三套换洗衣服,东西舍不得吃好的,鞋子穿烂了也舍不得换,家里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维持。由于常年劳累,饮食起居没有规律,赵广军身患多种疾病,在帮教问题少年的过程中,几次因血压高而晕倒或长时间坐着听电话导致腰肌严重劳损。2005年,赵广军终于支撑不住,中风住进了医院,但他依然坚持守候着“生命热线”,还拖着不能动的右脚去做志愿服务。赵广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帮助,鼓励了许许多多的求助者,演绎着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人生旋律,用爱心、热心、恒心构建起了一道和谐社会的亮丽风景,影响并带动了一大批社会人士加入到关爱他人的志愿服务队伍。



5.宋志永,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八里铺村村民 

      宋志永,男,1973年5月,是河北省玉田县东八里铺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在2008年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中,他自费组织12名乡亲克服重重困难,千里迢迢奔赴灾区参加抗灾,展现了中华民族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代精神。
      2008年1月,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从电视上得到这一消息的宋志永心急如焚,立即动员12名老乡一起在大年三十下午奔赴抗灾战场。经过长途颠簸辗转赶到郴州后,他们被编入一支由40多人组成的抗灾先锋队,转战在多处抢险现场。为抢修受到冰雪破坏的电网,他们肩扛电力绝缘材料、金属塔材往返救灾现场,还帮助电力维修队运送上千斤重的电线杆上山。他们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的老乡水土不服生了病,宋志永就买来药品,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他还主动担当服务员,为部队战士和工人送菜送饭。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各界群众众志成城,奋力将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了最小程度。宋志永和乡亲们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全国人民,社会各界纷纷为他们捐款。宋志永将3万多元捐款全部转赠给灾区的福利院,并他把自己剩下的1000元钱也送给了困难群众,他用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体现了新时期青年农民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貌。
      2008年5月12日,听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宋志永当晚迅速起程,他坐火车来到郑州,此后通过打出租车、摩托车和步行的方式,最终到达灾情比较严重的北川县。其他12名农民也随后赶到,与宋志永会合。他们在灾后最关键的几天时间里,救出了埋在废墟下的25名生还者,挖出60多具遇难者遗体。在四川地震灾区,“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穿着的红马甲,已成为醒目的“爱心名片”。在宋志永等人的带动和鼓舞下,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来到地震灾区参加救灾重建,形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宋志永现象”。



6.刘乾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苇湖梁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刘乾坤,男,乌鲁木齐市苇湖梁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乾坤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坚持为国家水利工程、亚运会、残疾人联合会、儿童基金会、皖、豫、鄂、南疆改水工程、受灾地区、失学儿童、患病的少数民族困难户等捐款资助,迄今有据可查的汇款单达710多张,累计捐款达15万余元。他的善举赢得了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以“战友”、“红兵”、“刘建军”、“和谐”等名义汇出710余张汇款单,这些汇款单上的收款方有亚运会组委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改水工程、贫困地区、受灾地区、三峡水利工程、红十字会、残联、儿童基金会等,每笔汇款数额从50元到数千元不等,日期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也有前不久的。刘乾坤帮助过的人遍布河南、新疆、云南、四川等地。刘乾坤从报纸上或电台里得知有人需要帮助时,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7. 欧学联,山西省大同市矿区永定庄街道永前街社区居民
 
      欧学联,女,1943年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大同市矿区永定庄街道永前街社区居民。
      欧学联1961年随丈夫来到大同煤矿。来矿不久,她发现在井下一线的矿工大多数单身,日常生活需人照料,便联系一些家属义务为矿工拆洗被褥、缝补衣服,这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矿工们用上洗衣机。20多年来,她自己花钱买肥皂、洗衣粉,还要买布、针线等缝补材料,光纽扣就买了1万多个。为了让矿工们能够喝上几口好热茶,她带着家人到山上采草药配上玫瑰、茉莉等,再经七蒸七晒等多道工序,制成清爽可口的山茶送到矿上。她采药、制茶、送茶坚持了30多年,采茶走过的山路有3万多里,采集草药1100多公斤。她的茶被誉为“学联茶”。后来,她又东奔西走,筹划资金,先后在社区办起了托儿所、学前班、校外辅导站,解除了许多矿工教育子女的后顾之忧。
      欧学联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但始终坚持济贫帮困、扶危助孤。她先后赡养、帮助过孤寡老人、退休工人以及家境贫寒、患特大病的群众24人。一名老八路是二等甲级残疾军人,退养在家,膝下无儿无女。欧学联像亲女儿一样照顾老人20余年,直至老人去世。得知一位老矿工的孙女患心脏病需要做手术时,她带头捐款筹措医疗费,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医院得知这一情况非常感动,减免了大部分医疗费。她三次将矿上分配的楼房让给了更加困难的家庭。矿领导考虑到她家的困难,决定解决她长子的工作,但她说服自己的儿子,把工作机会让给了一个更需要的人。 大同煤矿区有不少待业青年,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欧学联走遍社区、家庭,鼓励待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外出就业。同时,她四处奔波,多方联系,为职工子弟外出就业谋出路、想办法。多年来,欧学联走访慰问了7个省市自治区驻地官兵720多次,给官兵们送去了缝制的18万多双鞋垫和18面锦旗以及17800多斤粽子。她认了9个孤儿战士为“兵儿子”,并从各方面关心和爱护他们。她认“兵儿子”的事迹登报后,许多驻地的孤儿战士纷纷来信,热切地要认她这个“兵妈妈”,现在欧学联已经有了74个“兵儿子”。 欧学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双拥模范、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全国煤矿群众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家属、山西省十大助人为乐模范等称号,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8.朱玉林,吉林省白山市育林孤儿院院长 

      朱玉林,男,195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育林孤儿院院长。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朱玉林倾尽全力创办了有一定规模的私立孤儿院,20多年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从生活、学习到工作,全方位培养孤儿,成为287名孩子的“院长爸爸”。
      从1981年开始,朱玉林从事个体运输逐步富裕起来。1994年,当看到许多流浪孤儿无依无靠,他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们。他毅然卖了轿车、房子,投资1100万元兴建了白山市育林孤儿福利院。孤儿院里开设九年义务教育,由聘用的教师按照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孤儿院中供电、供水、供暖、闭路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还有多功能大厅、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能够满足孩子们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需要。每年孩子开学时,朱玉林都得拿出近200万元支付学习和生活费。朱玉林对孩子们关怀备至,孩子们都叫他“院长爸爸”。他视这些孤儿如亲生,记得所有孩子的生日和来历。
      为了让孤儿们在这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朱玉林把孤儿院迁址到杨木斜村,并统筹规划了生活基地、教育基地、培训基地、就业基地。如今的育林孤儿院,已成为集生活、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白山地区社会孤儿收养基地。 无论是在市育林孤儿院正在读书的孩子,还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谈起他们的“院长爸爸”总是充满感激,他们不但受到爱的教育,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爱的火炬手。姜波当了老板,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在朱玉林收养的孤儿中有64名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1999年中国香港扶贫基金会授予他中华名人杰出贡献奖,2002年当选吉林慈善总会副会长,2008年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



9.王直,安徽省宣城市王直助教中心负责人
 
      王直,男,75岁,中共党员,安徽省宣城市王直助教中心负责人。
     “救一个孩子,等于救了一个家庭”,“帮一个孩子走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帮了他一生”。这就是心系教育、情系学子的王直老人十多年来的追求和行动。
      1998年,看到皖南革命老区泾县部分农村校舍破旧,王直以个人名义向有关省市新四军老战士、文艺界同仁挚友发出600多封助学求助信,募集资金22万余元,重建了安徽泾县盘坑、田坊两所小学,改善了老区近300名孩子的学习环境。不久,他又募集资金5万余元,为泾县茂林、云岭、华桥、周冲、孤峰等十余所小学贫困学生购买课桌椅、服装和学习用品。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改变这些孩子“生活上无人照应,行为上无人管教,学习上无人辅导”的现状,2001年,王直一手创办了“王直助教中心”。助教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关爱留守儿童,扶持贫困学生,为百姓排难,替政府分忧”,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托服务。孩子们可以自己定菜谱,过生日时会得到一个大蛋糕,经常参加联欢会等文娱活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王直老人还筹资数万元办起了图书室,为初三毕业班免费订阅各科专业辅导报,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他的关怀下,几年来先后有近千名留守儿童在这里健康成长,其中很多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有的已经上了大学。
      为解决老区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王直奔波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在各地各界慈善人士的支持下,先后为1000多名老区特困学生寻得了一对一的资助,资助总金额超过240万元。王直每年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数千元资助贫困生,十年来资助费近4万元。许多经济上并不富裕的老朋友在他的感召下,也纷纷与农村贫困孩子结成助学对子。
      2009年,王直获得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同一年获得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0.徐茂,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

      徐茂,男,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重庆工商大学校学生会主席,中共党员,全国助人为乐模范。2017年5月,获得2017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父亲治病把积蓄花光了,还欠下了8000多元的债。”徐茂说,当时有家长找徐茂补课,他一边照顾伤心过度的母亲,一边通过补课赚钱筹学费上了工商大学。在大学里,徐茂年年都拿国家一等奖学金,还是班长和团委书记,找徐茂补课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他干脆办起了“补习班”。“语、数、外,物理、化学都补,参加全科补习一个假期大概交2000多元。”徐茂说,每天都是6点起床,10点才补完课,一个暑假下来,他赚了近3万元,寒假也赚了将近1万元。徐茂不仅还了欠债,还赚够了学费和生活费。
      2016年,徐茂去江津骆莱山小学,认识了3年级的小姑娘宋春风。“爸爸去世后,妈妈走了,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宋春风每周只有5元的生活费。随后,他拿出近万元奖学金和打工赚的钱,资助该小学的8名儿童,此外,还间断地资助10名黔江的贫困儿童。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