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敬业奉献模范

敬业奉献模范

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2022年5月19日  阅读次数:906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2名)



艾爱国,男,汉族,1950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

在国内金属焊接界,艾爱国集丰厚的理论素养、实际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尤其是对焊接难度最大的紫铜、铝镁合金、铸铁焊接有精深造诣。数十年间,他从学徒做起,刻苦钻研、攻坚克难,终成技能大师,攻克焊接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00多项,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队伍。

勤于钻研,技术精通。1968年9月,艾爱国来到湘钢工作,在焊工岗位上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某厂担负研制的试验型导弹,需将中碳调质钢弹壳与发射座焊接相连,X射线检验必须100%达到Ⅰ级标准。艾爱国主持制定焊接工艺,选择焊接材料,指导徒弟施焊,获得圆满成功。海军某在研先进舰艇的推进动力装置,要在仅0.2平方米的紫铜导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历时半年也没能拿下来。艾爱国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极氩弧焊接工艺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现场指导,成功解决了产品一直焊缝渗漏、产品不合格的技术难题。

艾爱国十分注重技术传承。艾爱国主持的湘钢板材焊接实验室,被湖南省列为焊接工艺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年来,他带过的徒弟有几百名。湘钢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以上级别焊工,80%都跟艾爱国学过艺。他们当中,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有的成长为“三八红旗手”“十佳青年”。艾爱国还无偿地向200多名下岗工人和农村青年传授焊接技术,其中有100余名考入南方电力机车集团、湖南三一重工集团等大型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基础和自身的努力成长为企业骨干。

如今,71岁的艾爱国,依然奋战在焊接工艺研究和操作技术开发第一线,为加快我国重点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钢结构焊接质量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艾爱国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等称号。



尼玛扎西,男,藏族,1965年4月生,生前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尼玛扎西长期致力于西藏农牧业科研和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与田野为伴、与青稞为友,刻苦钻研、敢为人先,破解青稞“基因密码”,选育青稞新品种,创造了青稞高产纪录,被群众亲切称为“青稞博士”。

尼玛扎西是西藏第一位藏族农学博士、农作物育种首席科学家。2020年9月5日,在阿里地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途中,突遇车祸不幸殉职,用生命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中”的初心使命。

在青稞增产中逐梦,在脱贫攻坚中圆梦。尼玛扎西放弃国外高薪待遇,归国投入到心爱的青稞育种事业。他领衔创立自治区第一个青稞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实验室,建设青稞育种加代与扩繁基地,研究加速青稞等喜凉作物的育种进程。3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主持选育出20多个青稞新品种(系),研制12项西藏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00余万亩,为西藏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作出重要贡献。尼玛扎西培育的青稞良种在西藏覆盖面积达到95%以上,66个贫困县区超过30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实现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推动西藏青稞总产量突破80万吨,经中国农科院效益测评,经济效益超过27亿元。“藏青2000”等优良青稞品种还被推广到四川、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区,助推当地青稞种植增产10%以上。

尼玛扎西坚持事业至上、工作第一,加班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透支严重,2013年春末组织安排尼玛扎西到成都轮休调养。刚到没几天,他接到白朗县良种推广驻点人员电话反映青稞出苗问题,立即放弃休养赶回西藏、奔向田间地头,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查明原因、研究确定补救措施。尼玛扎西着力打造一流创新团队、推动科技富民,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申报组建省部共建青稞牦牛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藏农口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建成西藏首个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的万亩马铃薯繁育基地等,为加快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撑。

尼玛扎西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刘虎,男,汉族,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刘虎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确诊肺癌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为实现当地群众喝上“安全水”“幸福水”目标,誓言奋斗到生命最后时刻,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城乡饮水安全问题,是伽师县脱贫摘帽的一项重要指标。2016年11月任职后,刘虎积极与相关业务部门、设计院、勘察施工等单位多方论证,谋划整体思路和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程。2019年5月2日,在刘虎筹划推动下,此项工程顺利开工。

伽师县和水源地之间相隔上百公里,工程共65个标段,要跨越3个县,输水干管长112公里,输水支管长167公里,改扩建配水管网1548公里。面对如此艰巨繁重的工程任务,刘虎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自此“5+2”“白+黑”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他不是在水源地总水厂,就是在施工现场,严把质量关,协调解决问题。早在2017年5月,刘虎就被确诊为肺癌,可他依然拖着病躯为工程奔忙。工作中,他有时胸痛得满头大汗,却一声不吭,只是悄悄去医院化疗,第二天又出现在施工现场。工程忙的时候,几个月都顾不上去医院。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地施工人员不能如期返回,工程建设不能按时开工。刘虎及时向上级建议组织当地施工人员复工,得到县领导和地区、自治区水利部门的支持。经他多方协调推进,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护措施基础上,沉寂3个月的工地再次忙碌起来。刘虎经常接到医院催他住院化疗的电话,他总是说:“等水一通马上就去。”这一等就是5个月。工程终于进入试通水阶段,刘虎却晕倒了。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他的病情严重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

2020年5月20日,祖祖辈辈盼望的甜水流到伽师县居民家中,卧病在床的刘虎流下激动兴奋的泪水。9月,刘虎被诊断癌细胞扩散,转移至骨髓。“能参与改水,让家乡百姓早日吃上甜水,值啦!”刘虎宽慰妻子说。

刘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祁发宝,男,汉族,1978年3月生,中共党员,陆军某边防团团长;陈红军,男,汉族,1987年3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营长;陈祥榕,男,汉族,2001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列兵;肖思远,男,汉族,1996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班长;王焯冉,男,汉族,1996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陆军某旅班长。

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扎根高原、奉献青春,在雪域边关以身铸界碑;面对严峻复杂的现实考验,他们常备不懈、枕戈待旦,有理有利有节斗争,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面对疯狂挑衅和暴力攻击,他们毫不畏惧、团结战斗,以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践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铿锵誓言,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2020年6月,有关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官兵们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见此情景,陈红军带人立即突入重围营救团长,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取得重大胜利,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以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为代表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是“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是对党绝对忠诚、矢志强军报国的时代先锋。

祁发宝荣获“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称号,陈红军被授予“七一勋章”、被追授为“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被追记一等功。



孙景坤,男,汉族,1924年10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村民。

革命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经历生与死的考验,用热血青春诠释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和平建设时期,他深藏功名、扎根乡村,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他把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用敬业奉献彰显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许党报国,戎马生涯战功赫赫。1948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和战友们在增援161高地战斗中英勇作战,展现出过人智慧和胆识。

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共同致富。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务农。作为生产队长的孙景坤,早出晚归,奔波忙碌。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加强山城村建设,用几年时间栽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洪水侵蚀农田,他带领村民建起简易大坝,挡水造田。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他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不仅建起大坝,保住集体财产,还改造耕地100多亩,增加了集体收入。改革开放以后,他组织乡亲们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自己分到的40亩地无偿分给从外省迁来的贫困户。他把好耕地让给乡亲们,把好房子让给贫困户,把招考机会让给其他人。在他心里,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即便是后来不再担任村干部,孙景坤仍然深受村民敬重。

淡泊名利,深藏功名无私奉献。孙景坤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就连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孙景坤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要过待遇。2016年5月,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孙景坤捐献自己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老照片。这时,他的英雄事迹才广为人知。

孙景坤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时代楷模”、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入选“辽宁好人”。



李俊贤,男,汉族,1928年3月生,中共党员,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原院长、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俊贤是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者之一,著名化工合成专家。60多年来,他矢志不渝献身国家科研事业,以国家利益为先,苦干实干,勇于创新。他研制的产品助力“两弹一星”发射,至今仍广泛应用在长征系列火箭等大国重器和汽车、建材、家居等国计民生行业。他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忠于信念、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李俊贤对党忠诚、以身报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国家需求出发,这是第一位的。”这是李俊贤始终如一的人生追求。1966年,他奉命来到青海省一个山沟里筹建黎明化工厂,开始航天推进剂的研制工作。他带领团队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简陋的科研条件,成功研制出卫星发射化学推进剂,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助力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直到今天,该推进剂在国内仍是重要推进剂品种。

李俊贤热爱科研、勇于创新。他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将科研目标锁定在满足国防科研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李俊贤研发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鱼雷796燃料,推动我国先进鱼雷研制时间明显提前。20世纪80年代,他开创国内聚氨酯研制,填补多项研究空白,打破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李俊贤敬业奉献、淡泊名利。他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直到2018年90岁高龄时才正式脱离工作岗位,一直坚持工作了68年。他的同事说,李俊贤的加班时间甚至超过一般人20年的法定工作时间。李俊贤生活简朴,所在单位要给他配专车,被他拒绝。在90岁高龄之际,他毅然捐赠毕生积蓄300万元用于设立基金,以支持科研创新和帮扶困难同事。

李俊贤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李夏,男,汉族,1986年7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

李夏一次次放弃回城的机会,向着最偏远的深山“逆行”。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干部,他“硬得像颗山核桃”,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当好党规党纪“守护人”、群众利益“维护者”;在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时冲锋在前,不幸殉职,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他在山区基层磨炼自己。“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这是李夏工作日记扉页上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2011年,李夏进入绩溪县长安镇工作,母亲原以为儿子离家近了可以共享天伦,却没想到“他一头扎进了山里”。8年来,多个县直部门想选调李夏,均被他谢绝。在基层纪检监察岗位上,从大力整顿党员大会会风会纪,到调查处置4年前换届选举“拉票”行为;从盯着村干部退还多领取的1万多元报酬,到让不符合享受危房改造补贴条件的村民退缴补贴款;从狠抓工作纪律,到督办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只要发现问题线索,哪怕是多年前的“小事”,他也一定要追查到底。在李夏眼里,“纪检工作没有小事”。8年来,他参与处理问题线索77件,其中立案审查32件,处分31人。

他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2019年8月10日,距离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中心仅300公里的荆州乡大雨如注。那天是周六,李夏本已答应妻子回家。然而,台风险情终究让他放心不下乡亲们,他选择了留下来。当山洪涌进敬老院,李夏蹚着水将18名老人安全转移;得知有塌方导致道路受阻,他赶去徒手搬运碎石,为救援车辆开路;接到附近一处山体随时有塌方危险的消息后,他耐心劝导,护送17位村民离开。就在他向下一处险情奔去时,却突遇泥石流,被瞬间卷走,倒在了抗灾抢险的路上,年仅33岁。

李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荣登“中国好人榜”。



杨孟飞,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孟飞是我国空间飞行器系统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以炽烈的报国情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工作,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赤子情深献航天。1982年,年仅20岁的杨孟飞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此后30余年科技攻关征程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方案,解决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的诸多难题,从星载计算机研究室研究人员,逐渐成长为专家型管理人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默默奉献耕耘。

2011年,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项,任务目标是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杨孟飞担任“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他在极短时间内,几乎把所有相关专业文献和材料都看了一遍,厚厚的专业书籍,每一章、每一页他都用心学习过。他十年如一日扎根科研一线,带领深空探测研制团队潜心科研,面对关键技术多、任务难度大、实施风险高等难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只为圆满完成“嫦娥五号”任务。他经常半夜下飞机就直奔研制现场,与同事一同开展技术研讨,第二天又继续忙碌。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开启奔月之旅。飞控任务20余天,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飞控岗位上紧张忙碌,特别是采样封装阶段,一直坚守,与大家并肩作战。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创举,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作为整个任务的核心工作人员之一,杨孟飞保持着一贯的低调,早已把注意力聚焦到下一次重大任务上。

杨孟飞荣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突出贡献个人等称号。



邱海波,男,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邱海波是我国重症医学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教学一线,精心救治患者,倾情培育人才,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学科开创性发展。2020年,作为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他五度逆行出征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累计210天冲锋在抗疫前线,用无畏担当诠释了“时代英雄”的精神内涵。

大医精诚,他是学科的带头人和推动者。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之一,上世纪90年代,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将重症医学做成独立学科,做大做强,一直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邱海波对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精益求精,带领团队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做到了全国顶尖、世界一流。中大医院ICU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每年抢救重症患者2000余例,会诊患者4000余人次;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报国为民,他是屡次出征的白衣战士。30多年来,邱海波始终怀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众多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邱海波作为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坚守在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医院重症病区,近距离救治重症患者。邱海波参与制定的第二版到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规范了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有人说,作为专家,每天到病房亲自诊治,有些大材小用。邱海波说:“ICU医生是为重症患者而生,重症患者在哪,我就应该在哪。”2020年4月24日,武汉重症患者清零,他从武汉直接前往哈尔滨指导黑龙江省抗疫工作,连续奋战17天。5月中旬,吉林舒兰输入性疫情发生,他又从黑龙江奔赴吉林抗疫一线。6月5日,终于回到南京进行短暂休整。7月18日,又赶赴新疆,指导乌鲁木齐和喀什开展医疗救治与疫情防控工作。

邱海波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何巧,女,汉族,1984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

何巧担任社区民警以来,面对辖区161名聋哑人聚居实际,满腔热情地为聋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架起警民连心桥,被誉为聋哑群众的贴心人。

何巧所在的社区是原重庆市高压开关厂所在地,厂子改制搬迁后,161名聋哑职工就地集中安置。2014年9月,何巧担任社区民警后,第一次入户走访聋哑家庭时,就因无法交流吃了“闭门羹”。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交流中,何巧认识到,要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尤其是为聋哑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必须下苦功练好手语,过好沟通交流这一关。她制定学习手语计划,一有空就又学又练,不仅实现了与聋哑人无障碍沟通,还结合亲身经历总结出与聋哑人交流的要领。“有困难找何巧”“要办事找何警官”,成为社区聋哑群众常常比画的动作。

用爱点燃聋哑群众暖心之“火”。何巧从摸清实情入手,逐户上门走访社区聋哑人家庭,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逐一建立工作档案,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有求必应、有事必办、有难必帮。何巧先后为聋哑群众排忧解难300余件(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他们心里。2020年4月23日傍晚,辖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9岁聋哑人付某外出不慎走失,正在医院输液的何巧得知情况后,立即拔掉针头赶回社区,和社区居民一起逐街逐巷仔细寻找,终于在次日凌晨把老人找到并送回家。13岁的聋哑少年小李因为残疾感到很自卑,一度产生辍学甚至轻生的念头。何巧三天两头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半年后终于让小李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在何巧的积极推动下,2019年初,集警务办公、纠纷调解、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无声警务室”正式挂牌成立,聋哑群众专用的助听器、手写板、急救药品等一应俱全,让聋哑群众有了相对固定的交流活动场所。沙坪坝区公安分局300余名社区民警也主动投入到关爱帮扶聋哑群众工作中来,掀起“学手语、办实事、献爱心”热潮。

何巧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最美渝警楷模称号,入选“重庆好人”。



汪品先,男,汉族,1936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在“南海深部计划”的实施中,带领全国海洋学界赢得南海研究的科学主导权。他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年逾八旬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

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学成归国后,汪品先投身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事业,历经数载风雨矢志不渝。他惜时如金,虽已85岁高龄,依然以办公室为家,即使是春节,也会工作到深夜。他带领团队朝着一个个科学目标进发,在国际海洋科学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话语权。2018年,82岁高龄的他奔赴南海科考一线,9天3次下潜至1400米深海底,获得多项重要发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在汪品先等科学家呼吁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99年,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汪品先任指导专家组组长。通过对南海深部进行系统观测,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地球科学传统认识的新观点。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赢得了南海研究的科学主导权,汪品先正积极推动南海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天然实验室,有力推动我国第一个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推动我国“三深”(深潜、深钻、深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潜心科研之外,汪品先在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他开设的公开选修课受到师生热烈欢迎。他还出版了《地球系统与演变》《十万个为什么(海洋)》《深海浅说》等好书,深受读者欢迎。

汪品先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张连钢,男,汉族,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坚持自主创新、科技报国,带领团队锐意进取、集智攻关,破解技术难题,构建技术标准,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

敢于担当,立志科技报国。38年来,张连钢扎根港口一线,刻苦钻研、专注创新,立志改变技术落后旧面貌。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当时,虽然正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但张连钢没有被病魔打败,毅然挑起重担,紧紧抓住这个科技报国机会,并且向公司表达决心:依靠自主创新,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况,张连钢带着重病之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全力推进自动化码头建设工程。他白天奔走在土建、供电、信息系统等施工部位查看进度、解决问题,晚上牵头搞科研。其间,无数难题接踵而至。特别是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数月攻坚不下。张连钢激励团队,不能退缩、坚决拿下!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出无限续航、一键锚定等世界领先技术成果,成功攻克难关,为自动化码头自主创新迈出关键一步。2017年5月,码头一期投产,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他带领团队,用3年半时间就完成国外常规8到10年建设任务,助力创建智慧港口建设运营“中国方案”。

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中,张连钢没有简单复制一期方案,而是选择精益求精、另辟蹊径。他组建9个突击队,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连轴奋战,升级核心系统190多次,优化功能2200多项,确保二期工程顺利投产运营。随后,他又主持推出“氢+5G”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球港航业打造中国样本。

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以来,张连钢带领团队6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平均作业效率超过全球同类码头。他还主持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40项,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3项,“连钢创新团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张连钢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余年来,张伯礼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奋战82天,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的中医药力量。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他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2020年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大战最前沿。他第一时间提出,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并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

2月初,他与刘清泉教授共同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因超负荷工作,胆囊炎发作,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麻醉期刚过,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理读疫情通报,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截至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取得“零转重、零复阳、轻症无一转为重症,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亮眼成绩。

2021年1月,石家庄又出现疫情,张伯礼肩负使命再赴抗疫第一线。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痛点进行科技攻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与传承,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中医临床专家,他以医者仁心行仁爱之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伯礼荣获“人民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张定宇,男,汉族,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张定宇不顾身患渐冻症的情况,带领全院600多名白衣卫士冲锋在抗疫最前线,与死神竞速,带领医护团队累计救治2800余名患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杏林悬壶30余年,张定宇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他曾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汶川地震第三天,他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

2017年,张定宇出差时,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2018年10月,他被确诊为渐冻症。为了让进入倒计时的生命获得“厚度”和“质感”,他选择瞒下病情以“渐冻”之躯工作奔忙。2019年12月29日,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时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张定宇迈着高低不平的脚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全院干部职工改造病房、收治病患。在抗疫最艰难的时期,他经常半夜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一天接无数电话,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他的感召下,全院240多名党员全部坚守在急难险重一线。

医者仁心,每一次在患者和自己、家庭之间选择,张定宇都以患者为先。就在他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程琳,却感染了新冠病毒,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里忍受着病痛,接受隔离和治疗。张定宇分身乏术,在妻子感染新冠肺炎入院3天后的晚上11点多,才赶去医院探望,陪护不到半小时。妻子痊愈出院后,用行动响应张定宇号召,捐献了400毫升血浆,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张定宇荣获“人民英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竺士杰,男,汉族,1980年3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

竺士杰能在49米高空中“穿针引线”,创下每小时起吊185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在全国港口推广;他言传身教,成立创新工作室,带领着一大批职工奋勇向前;他在集装箱装卸一线创造了骄人业绩。

他是装卸集装箱的“大工匠”。1998年入职以来,竺士杰始终扎根在港口生产一线,立足岗位,精研技艺,不断探索桥吊集装箱操作方法,自创“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创造了每小时起吊185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可提高桥吊一次着箱命中率7%以上,一年增加100万标箱吞吐量。2013年,竺士杰带领团队实现了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全天候无候潮作业,为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位列全球第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抢险救援的“急先锋”。竺士杰凭借精湛桥吊技术,多次参与重大海上事故抢险救援任务。2005年3月8日,在黄海海域航行的“克里斯蒂娜”轮船发生集装箱轮严重碰撞事故。整整4天4夜、96个小时,竺士杰坚守在桥吊机上抢险装卸,1735只集装箱全部被安全地卸到堆场。2021年2月10日,“地中海白羊座”集装箱货轮遭遇剧烈风浪影响,集装箱堆垛坍塌,大量箱体倾斜。竺士杰现场指挥,经过20多小时的紧张抢险,圆满完成救援任务。

他为经济复苏贡献力量。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量迅速下滑。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复工复产,竺士杰鼓励带动同事继续抓好创新研发,提升工作效率。当年5月1日,公司单班作业量持续维持在2万标准箱以上,首次实现了45路同时作业,并逐步实现常态化。2020年公司完成1050万标箱的年度生产任务,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5.2%,实现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唯一正增长。

他牢记嘱托当好“金牌导师”。竺士杰积极发挥劳模的典型引领作用,筹建了“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实训基地”,打造“金牌导师”团队,为一线工人搭建成长成才的“快车道”,先后培训职工1500余人次,培养技能人才17名,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30多个自主创新研发项目。

竺士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赵庆祥,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邢台供电分公司桥东供配电中心供电抢修一班班长。

多年来,赵庆祥始终坚持离军不离党、退伍不褪色,将对党和人民的感情融入祖国电力建设中,参与抢修排险4万余次、行程16万公里,用担当书写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至诚为公的价值追求。

忠诚履责,守护电网。自1999年转业至国网邢台供电公司供电抢修岗位以来,赵庆祥时刻以共产党员和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日夜守卫电网安全。22年来,他始终扎根抢修一线,手机24小时开机,每年除夕夜坚守岗位,1000余次上门服务,近300次义务宣传,帮助客户处理用电问题上千次,练就“10分钟”事故诊断绝活,大幅度提升抢修速度和效率。他始终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带头作用,2016年“7·19”邢台特大水灾期间,他冲锋在抗洪抢险最前沿,冒着触电危险,涉水冲入地下配电室,断开电源。

战“疫”保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把供好电作为助力抗击疫情的重要保障,主动承担制定保电预案任务,仅用2天就完成全市39个防疫重点客户“一户一案”编制工作,确保有序应对突发状况。组织党员服务队先后深入380余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帮群众代缴电费500余次,配送物资1000余份。助力28家企业复工复产,解决用电问题7件,展现了供电员工的责任与担当。

苦干实干,敢于创新。多年来,赵庆祥始终坚持传承工匠精神,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实干创新提升抢修效率和业务技能,争当创新创效先锋。1984年,作为部队电力保障骨干人员,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转业后,他立足岗位创新提效,研发的架空避雷器摇臂升降装置,提升工作效率6倍以上;为解决邢台市首条电缆入地项目中“环网柜相序区分”难题,赵庆祥泡在工地20多天,研制出无线核相仪,使抢修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赵庆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黄诗燕,男,汉族,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副主席,中共炎陵县委书记。

多年来,黄诗燕像一颗钉子钉在脱贫攻坚的阵地上,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破解民生难题,带领老区人民齐心协力脱贫奔小康,使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他拼尽了最后的力气兑现“脱贫功成,务必在我”的庄严承诺,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贫书记”。

炎陵县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2011年6月,黄诗燕就任炎陵县委书记,当时炎陵县贫困发生率高达19.5%。黄诗燕遍访全县54个贫困村,走访贫困户1100余次。在他的带领下,截至2019年,炎陵县累计脱贫24000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5%;经济总量增长2.3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7倍;炎帝陵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炎陵县获得“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称号。

黄诗燕提出建设农字号“一带八基地”,以“炎陵黄桃”为突破口,带动群众脱贫增收。他积极主动为“炎陵黄桃”站台吆喝,成为“头号推销员”,提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树立“炎陵黄桃”口碑,推动“炎陵黄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炎陵黄桃”迎来营销的黄金时代。6万多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产业链,60%的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为了筹集贫困户易地搬迁资金,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筹措资金。黄诗燕自己带头省钱,工作人员几次提议,对县委书记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都被拒绝。闯过难关,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了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了改善。

2019年11月29日下午,工作期间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他为脱贫攻坚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了毕生力量,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脱贫答卷。

黄诗燕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被追授“时代楷模”、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梁小霞,女,汉族,1992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梁小霞选择挺身而出,毅然逆行,奔赴前线。她不顾自身安危,连续奋战,牺牲在抗疫战场上,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医者救死扶伤的奋斗篇章。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当医院支援湖北的倡议书一发出,梁小霞第一时间向院党委递交请战书,主动报名要求成为第一批援鄂队员。虽然没能成行,但她没有放弃争取,再次主动请缨支援湖北。这份坚定与渴望,感动了院领导,让她加入了预备队。2月21日晚,她和队友们抵达武汉后,经过一天的休整,23日便投入到培训中。在24日下午即将结束培训的时候,梁小霞接到24日晚进入重症病区开展救治工作的通知。她简单吃完饭后,立即返回宿舍收拾随身物品,穿上人生第一片成人尿不湿,在酒店门口等候集合……

一开始,梁小霞便遇到难题。她发现最基础的扎针也会因护目镜和手套的影响变得异常艰难,于是便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盲穿技巧,很快便熟练完成无失误扎针。从患者吃喝拉撒、清理口腔等生活护理,到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梁小霞都认真细致地将每项工作做好。每次当班的4个小时里,她每15分钟要观察一次患者病情变化,巡视完还要写记录、做治疗,给患者吸痰或者处理其他事情……基本上一个夜班连坐下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一位80多岁的高龄患者,全家均被感染,收治在不同医院,老人情绪十分的低落。梁小霞得知后,主动给老人喂饭、清洁、陪伴。老人感动地说:“有小霞在,我就重新燃起了希望!”

2020年2月28日上午,梁小霞在隔离病区工作时,因劳累过度突然晕倒,昏迷不醒。经过近90天全力抢救,梁小霞还是永远离开了她钟爱的护理事业,年仅28岁。“感谢您为我们拼过命!”梁小霞所做过的一切,永远被人民记在心底。

梁小霞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景海鹏,男,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景海鹏是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他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是目前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次数最多、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成就了三巡苍穹的奇迹,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景海鹏始终秉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看得比天还高,把飞天的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1996年,我国开始选拔首批航天员,景海鹏毅然投身全新的航天事业。从入选首批航天员到首次飞天的10年间,他坚持做难度最高、强度最大、标准最严的训练,以惊人的毅力一次次向着生理和心理极限冲锋,顺利完成八大类、上百个课目训练考核,实现了从优秀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艰辛转变。

十年等待,一朝梦圆。2008年,景海鹏作为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2012年,景海鹏担任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6年,景海鹏担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了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为后续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他始终积极投身高强度训练、高压力备战、高风险任务,以超常的付出刻苦训练,练就飞向太空的过硬本领。景海鹏常说:“只要任务需要,我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这是中国航天员的使命与荣光。”

面对鲜花和掌声,景海鹏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正确对待组织、对待荣誉、对待战友,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每次任务凯旋,他最先做的都是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归零,一切从头开始,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飞天和准备飞天的工作。景海鹏牺牲休息时间参加各种报告会、演讲和社会活动200余场次,讲述航天强国的感人故事,弘扬航天精神,播撒飞天梦想。

景海鹏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荣获“英雄航天员”“改革先锋”等称号,被授予“八一”勋章、“一级航天功勋奖章”等。



赖宣治,男,汉族,1986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教师。

赖宣治带领山区孩子苦练跳绳技能,从乡村小操场跳到世界大舞台,为中国摘金夺银,为山区孩子点亮梦想。

2010年,学习篮球专业的赖宣治大学毕业后,来到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山区小学七星小学任教,成为这所小学首位专业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场地、运动器材非常缺乏,赖宣治就自己动手用锄头平整田径场,制作维修体育器材。2012年,赖宣治选择跳绳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学校跳绳队。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专业跳绳训练的人,他四处搜集跳绳比赛视频,反复观摩练习,经过2年努力,探索出“独门秘功”——半蹲式跳法。在他的带领下,七星小学跳绳队不断取得骄人成绩:先后培养出33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1项世界跳绳纪录,荣获奖牌数超千枚,受邀参加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演出。赖宣治和学生的故事被拍摄为纪录片和儿童励志电影《点点星光》,在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上被评为“小学生最喜爱的儿童片”,获评2021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赖宣治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樊锦诗,女,汉族,1938年7月生,中共党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1963年,樊锦诗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那时的莫高窟,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她克服严重水土不服引起的身体不适等困难,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规律和时代特征,为敦煌石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国内外学术界采纳。她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制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3部。由她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为其它石窟寺遗址考古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借鉴。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率先建设数字敦煌档案,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如今,83岁高龄的樊锦诗还在为编写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殚精竭虑。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积极推动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促成《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颁布,使莫高窟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纳入法治化和规范化轨道。

樊锦诗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她每次领完奖回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上交奖章、奖状、奖金。她认为,这些荣誉属于所有为莫高窟作出贡献的人。

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改革先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戴明盟,男,汉族,1971年8月生,中共党员,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

戴明盟入伍30多年来,先后飞过16种机型,作为我国第一批航母舰载机试飞员,创造了歼—15舰载机试验试飞的多项纪录,被誉为功勋飞行员。

戴明盟1990年通过层层考核,成功招飞入伍,逐步成长为优秀战斗机飞行员。舰载机上舰飞行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面对安全和技术的双重挑战,他毅然选择成为一名舰载机飞行事业的开拓者,无论任务多么繁重、情况多么危险、考验多么严峻,都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全力以赴投入舰载机试验试飞工作。

担负舰载机试验试飞任务后,戴明盟带头飞开创性、高难度、高风险课目,出色完成超负荷、大密度、高强度科研试飞任务。在一次地面阻拦试验中,因地面设备故障导致歼—15舰载机面临失控危险,他作为现场指挥员,凭着丰富经验,果断指挥试飞员成功处置重大险情。2012年11月23日,戴明盟第一个驾驶歼—15舰载机在航母上成功实施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实现了我国固定翼飞机由“岸基”向“舰基”的历史性突破,他也成为我国驾驶舰载机着舰起飞的第一人。

为熟练掌握各项试验试飞课目的技术要领,戴明盟先后进行多型飞机技术探索飞行,全程参加歼—15舰载机的原理验证、定型试飞,所学所训课目成绩全部优秀,顺利通过舰载机航母资格认证和着舰指挥官资质认证。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他以“首次做对做好、每次做精做细”的严苛标准,一次次研究规划航线,一遍遍进行验证试验,有时为了一个操纵细节,他会反复演算几百遍、飞行几十个架次。此外,他还成功探索了我国舰载机飞行员的有效培养模式。

戴明盟荣立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荣获“改革先锋”、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