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群书治要感悟

群书治要感悟

夺伐暴盗 切莫行之

作者:汪孝杰  2019年8月13日  阅读次数:1446

治国篇
141.夺伐暴盗 切莫行之
142.官场禁酒 并非小事
143.慎终如始 无有败事
144.政治清明 且看尧舜
145.国家兴衰 必有先兆

夺伐暴盗 切莫行之
《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治要》中记载,子贡前往信阳任职地方官之前辞别孔子,孔子告诫他要勤勉工作,谨慎处事,珍惜机会,千万不要犯夺、伐、暴、盗的错误。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从小事奉有德君子,耳濡目染,境界应该很高了,怎么可能会犯争夺、侵害、暴虐、偷盗这样低级的错误呢?疑惑之际,孔子告诉他:“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內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以贤代贤,是谓之夺”。或许有人会问:没用庸人、恶人就算不错了,用贤人也会有错?的确,比起任用庸人、恶人来,任用贤人当然要好多了。但是在孔子看来,用人要讲究公正,行事要考虑后果。一个岗位已经有了适合的贤人担当,就不能轻易地再用另外一个贤人去替代。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了,首先会伤害在位的贤人,而替代他的贤人也可能因此而滋长傲慢,减损德行;其次可能会导致两位“贤人”之间的矛盾隔阂,不利于团结;第三,可能会导致众人对用人者的质疑,损害用人者的威信:既然人家有能力有德行胜任现在的岗位,为什么要用另外一个人来替代呢?这中间有没有用人者的私心作怪?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仅凭用人者(个人或组织)的简单意图鲁莽行事,造成的后果跟相互争夺是等同的,或者会导致争权夺利的行为发生。所以孔子说“以贤代贤,是谓之夺”。至于用庸人、恶人去代替贤人,那后果就更严重了,简直就是对贤人的侵犯和陷害了。所以作为领导人或执政者,在用人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
“缓令急诛,是谓之暴”。仔细观察,“缓令急诛”的现象,当今时代并未绝迹:发布政令、布置任务的时候拖三拉四,语焉不详,甚至搞公文旅行,而检查结果的时候却是心急火燎,发现问题立刻就要处罚,马上就要动刑。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很可能是,有的人接到处罚通知的时候还没有看到政令、接到任务,有的人受到了处罚还不知道所为何来,更有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完成“处罚创收任务”而设下圈套让人去钻!这样的行为,不叫暴虐又叫什么呢?孔子主张仁政,中国共产党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首先都得有一颗体恤之心。当一项政令发布之前,先看看是否有利于人民,当一向任务安排之前,先看看是否有人能承担;政令发布、任务安排后还要及时宣传,及时跟踪,及时督促,及时协调,及时解决施行政令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些都做到位了,再按规定对违反政令和拖延任务的人实施处罚,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说起“盗”,孔子特别强调,不单指掠取财物,还包括盗取功名。这样的事情有多少,读者朋友自己去观察。
接下来孔子告诫子贡:懂得为官之道的人,都是遵纪守法利益百姓的;不懂为官之道的人,就会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祸害百姓就会导致民怨。治理官员要公平,面对财物不能贪;隐藏人善叫蔽贤,张扬人恶是小人;内不相训外相谤,不利团结与和睦;说人长短若说己,君子处处要谨慎啊!

官场禁酒 并非小事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中央军委印发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军委《规定》中明确指出不喝酒。此后各地相继出台的规定和禁令中,普遍不准党员干部、工作人员工作日中午喝酒。关于酒的禁令出台后,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普遍拥护,但也有一些习惯于觥筹交错的干部和酒企业的老板们颇感不适,质疑这种做法是否过头,是否影响经济发展。
其实,官场禁酒并非始自当今。《群书治要》卷二《尚书治要》中的《酒诰》,就是我国最早的禁酒令。《尚书治要》中写到:武王说,当初先父文王在位,告诫诸侯和各级官员,只有祭祀时才可以用酒。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灭亡,也没有哪个不是由饮酒过度造成的祸患。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而且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可喝醉。而近世继承王位的商纣王只顾自身酣乐,一味沉湎于饮酒取乐,不思停息。群臣也随之嗜好饮酒,腥秽之气升闻于上天,所以上天对殷商降下丧亡之祸。这不是上天暴虐,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罪祸啊!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在西周之前,夏朝的大禹就拒绝饮酒,并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预言果然在后来成为现实:夏朝和商朝的末代国君都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并导致亡国。正因为如此,西周建立之后,周朝统治者才出台了禁酒令。《群书治要》卷十二《史记治要》中记载,西汉前期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不仅中国有禁酒令,美国、英国、加拿大、北欧五国、南亚、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都有不同形式的禁酒令。由此可见,官场禁酒并非小事,也并非一时一地的心血来潮,实在是因为酒这种东西控制不好,大有祸国殃民之患。
具体到官员形象来说,饮酒也是大有损害,请看《群书治要》卷三《毛诗治要》中的描述:“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抑抑。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叹。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庄重自非凡。他们都已喝醉后,威严庄重全不见。离开座位乱跑动,左摇右晃舞蹁跹。他们还没喝醉时,庄重威严皆可观。他们都已喝醉时,庄重威严尽荡然。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规矩全紊乱。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过错真荒唐。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古之饮酒者如此,今人何尝不是呢?
除此之外,酒后乱性、酒后滋事、罪酒致死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作为平民百姓为保护身心健康、人生平安尚且要节制饮酒,何况公务人员呢?至于说到禁酒影响经济发展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大量酿酒售酒,本身就是对粮食的一大浪费,而嗜酒醉酒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就更是无法估量了,比如因嗜酒导致的脑功能退化、疾病出现、祸事发生,因官员醉酒导致的工作乃至决策失误、负面影响,这些损失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和计算的。所以,官场禁酒不应有任何含糊,禁酒令最好永不解除为好。

慎终如始 无有败事
历史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王朝刚刚兴起之时,大都能励精图治,务实为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强盛,种种骄奢淫逸的现象渐渐滋生,等到无法收拾的时候,便天下大乱,大厦倾覆。现代官场中也常见一些领导干部,一开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随着成绩的积累,地位的提升,渐渐地显得骄慢,放松自律,一步步走向变节堕落。倘若听到并做到了《群书治要》中关于“慎终如始”的教诲,可能就会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了。
《群书治要》卷二《尚书治要》中有这样两段话:“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意思是说:能够自寻老师的人可称王,认为别人都不如己的人将会败。谦卑好学不耻下问就会内心丰富,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却会显得渺小。慎重地结束一件事要如慎重地开始一件事一样战战兢兢。培植尊崇礼法的人,惩治不循法度昏乱残暴的人,敬奉上天的意志,才能永保上天赋予的使命。“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意思是:不要自安于天子之位,要想到其危险。考虑到事情的结局,那么从一开始就须谨慎!《群书治要》卷三十三《晏子治要》里面有言:“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立,能终善者为师……《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意思是:能够保持国家长久者,是能自始至终行善政的人。诸侯并立于世,自始至终能行善政者可为首领;众多士人并立于朝,自始至终能行善事者,可以为师……《诗经》中说:人行善政都有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不能从始至终行善政的人,就不能成就其君国。《群书治要》卷三十四《老子治要》中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从开始到最后都能保持当初一样的谨慎、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毛泽东主席在评价雷锋同志时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古代的大舜、范蠡,当代的雷锋、焦裕禄等做到了慎终如始、善始善终,成为流芳百世、令人敬仰的好榜样。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红军高级将领张国涛、我军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因腐败变节而落马的诸多高官们,他们刚刚参加革命工作的时候,大都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很多人都为党为国为人民作出过或大或小的贡献,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慎终如始”,才导致了个人的堕落,并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命运乃至世运兴衰,都与能否始终保有和行持其善良与美好的初衷,能否做到“慎终如始”有关。
要做到“慎终如始”,前提是“慎于始”,就是在一开始决定一件事情,作出一种重大决定的时候,就要小心谨慎,仔细观察分析,所要做的这件事情、这个决定是否合于道义,是否有利社会与他人。如果是违背道义、于人于社会有害的事情,就坚决停止,决不能做;如果是合于道义、利于社会与他人的事情,自己又愿意去做的,一旦决定下来,就持之以恒地去做。即使中途遇到种种阻力和干扰,也要坚持到底。其次是在实施自己选择的过程中,要谨慎地对待每一个环节乃至细节,谨慎应对所遇到的各种环境,如果自始至终都能做到谨慎细密,那么阻力与干扰、挫折与困难就可能会减少很多,这样就不但无败事,而且会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初衷,成就个人乃至集体、国家的功业。

政治清明 且看尧舜
古往今来,为了骗取权力而勾心斗角断情绝义者有之,为了攫取权力而刀兵相向血流成河者有之;为了维护权力而处心积虑费尽心机者有之,为了保住权力而不择手段残酷镇压者有之;拥有权力以后,凭借权力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者有之,依仗权力为非作歹草菅人命者有之。时至今日,这样的剧情常常成为宫廷剧的看点频频展现于荧屏银幕;现实中也时有种种权力腐败现象曝光。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并非政治的主流,更非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所在。仅从《群书治要》卷二《尚书治要》的记载,我们就可见一斑。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查考往事,尧帝名叫放勋,他处理政务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他对人恭敬,能够让贤,他的光辉普照四方,到达天上地下。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部落协调和顺,天下众人从此也就友好和睦了。
这是《尚书治要》对尧帝的总结性评介,书中还记载了尧帝以及后来的舜帝提拔任用人才的故事: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驩兜推荐防灾有成的共工升任职位,都被尧否决,原因是他们有虚妄不实、阳奉阴违的毛病;人们推荐鲧治理洪水,尧帝也因其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而意欲否决,但看在四方部落首领坚持推荐的份上,就给了鲧一个机会,但成效不显。尧帝年纪老迈以后,希望有部落首领接他的帝位,各部落首长自谦不配,尧帝告诉他们可以明察贵戚,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人。于是众人推荐孝心醇厚的穷困之人虞舜。尧帝命令两个女儿下嫁给虞舜进一步考察培养,三年以后决定将帝位禅让给舜,而舜却要让给有德的人,不肯继承,但众望所归,难以推辞。舜帝即位后,勤理政事,爱护臣民,慎用刑罚,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在选拔任用人才的问题上,舜帝也是效法尧帝的做法,广泛征求意见,惟德才是举。对任用的官员,三年考察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提拔贤明的。自己年事已高,便打算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而禹则让给皋陶,皋陶与禹相互谦让,这时,舜对禹说了一段话:……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帝舜说:……你不炫耀自己的贤能,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功。人心危险,道心精微,只有精诚专一,才能保持中正之道。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划不要采用。舜帝说已经泛征求过有功大臣们的意见,坚持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时光穿越数千年后的今天,那些卷入贿选、弄权等腐败旋涡的官员们,看看我们祖先的德行,有没有无地自容的感觉?不过,虽然今天已是人心不古,但中共中央几届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做出了示范,针对现实的制度“笼子”和纪律“高压线”越来越扎实,持续不断的理想信念纪律作风教育正如清风吹拂神州大地,倘若官员们再来学学尧舜时代的官德官风,笔者相信,一个堪比尧舜的政治清明时代,将在古老而崭新的中华大地再度呈现。

国家兴衰 必有先兆
国家兴衰,人人关注。如何看出兴衰迹象呢?《群书治要》中多有阐述,其中卷六《春秋左氏传治要》(下)里就有两段议论王室兴衰的记载。
其中一段讲的是:鲁昭公三年,晏婴在晋国与叔向交谈。叔向说:“齐国怎么样?”晏子说:“到了末世了,齐国恐怕要被陈氏取代了。国君遗弃他的百姓,百姓归附陈氏。国君的积蓄腐朽生虫,而老人们却挨冻受饿。国都的市场上鞋子便宜而假腿昂贵。百姓有痛苦疾病,陈氏体恤安抚,他爱护百姓如同爱护父母一样,而百姓也像流水一样归附他。”叔向说:“是呀,即使是我们公室,现在也是末世了。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军队。百姓穷困疲惫,而宫室更加奢侈。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好像躲避仇敌一样。政事出于私家,百姓无依无靠,国君不知改悔。公室的衰落,还能有几天?”
从晏婴、叔向的交谈中,我们看出,倘若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只顾自己积聚财富,贪图享乐,疏于政事,而漠视百姓疾苦,不听百姓意见,滥施刑罚,且不肯改悔,必然走向衰亡的深渊。我们看当今中国,反腐倡廉持续不断,亲民举措层出不穷,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这正是国家兴旺的大好征兆。
另一段讲的是:楚灵王派椒举去晋国求得诸侯的拥护,晋平公不想答应。司马侯说:“楚灵王做事正在胡作妄为的时侯,上天也许是想让他满足愿望,以增加他的劣迹,然后给他降下惩罚,也可能是让他得以善终。晋国和楚国的霸业只有靠上天的帮助。君王还是允许他,而修明德行以等待他的结局。”晋平公说:“晋国的地势险要而多产马匹,齐国、楚国祸难又多。有这三条,到哪儿不成功?”司马侯说:“仗着地势险要和马匹,而对邻国幸灾乐祸,这是三条危险。依仗这三条,而不去修明政事和德行,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又怎么能够成功?您还是允许他们。殷纣王淫乱暴虐,文王仁慈和蔼。殷朝因此灭亡,周朝因此兴起,难道只是在于争夺诸侯?”晋平公就允许了楚国使者的请求。鲁昭公四年六月十六日,楚灵王在申地会合诸侯时,向诸侯显示出骄纵之态。椒举说:“夏桀举行仍地的会见,有缗背叛了他。商纣举行黎地打猎,东夷背叛了他。周幽王举行太室的盟会,戎狄背叛了他。都是以此向诸侯显示骄纵所造成的,诸侯也因此而违命。现在君王过于骄纵,恐怕不会成功吧!”楚灵王不听。子产见到左师说:“骄纵又不听劝谏,不超过十年。”鲁昭公十三年,楚国人民推翻了楚灵王的统治,灵王逃亡,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这一段记载,则告诉我们,作为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要修明政事和德行,对自己国家的人民要多加体恤、多加爱护,与此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以后,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以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气魄治理国家,造福人类,何愁人民不幸福,国家不兴旺!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