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群书治要感悟

群书治要感悟

居安思危 以求长治

作者:汪孝杰  2019年8月13日  阅读次数:1426

治国篇
146.居安思危 以求长治
147.有备无患 人定胜天
148.太康失国 教训深刻
149.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150.风气不正 败家破国

居安思危 以求长治
好些官员,上午还春风得意指点江山,下午就垂头丧气接受审查;不少企业,昨天还生意兴隆牛气冲天,今天就关门倒闭一片狼籍;乃至于一个国家政权,其兴衰更替也常在瞬息之间。正如黄炎培先生1945年在延安与毛泽东同志对话时说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
何以如此?黄炎培老先生分析道: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这种历史周期律真的不可避免、不可超越吗?其实,中华传统文化早就对此种现象有过警示,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群书治要》中就有现成的答案,总的方针就是要居安思危。
《群书治要》卷一《周易治要》既济卦中有:“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象传》说:既济卦的卦象为水在火上之表象,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应有远大的目光,在事情成功之后,就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采取预防措施。存在的时候不忘记败亡,成功以后不忘记还会有变故。又说:“《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彖传》说,处于既济之时,大小事情都亨通。利于守正,因为体现刚柔之性的六爻都处在正当的位置上。这也提醒君子处于顺境的时候要注意保持正气、恪守本分、尽职尽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停留在顺境里享受安乐不思进取不加防范呢?《彖传》提醒说:“终止则乱,其道穷也。”就是乱象生起,末路穷途。《群书治要》卷五《春秋左氏传治要》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鲁襄公十一年,诸侯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用乐器和歌女贿赂晋侯,晋悼公将其一半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如何善终啊。《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晋悼公欣然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我们看到,历代王朝,都是因为统治者居安只图享乐而不思危亡才导致国家败亡的。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被中共历代领导人一再提起并不断提出应对之策,这是国家之幸。如果居安思危这一传统智慧能够为每一位公民、干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重视和运用,那么人间就会减少很多的祸患与悲剧,国家也会因此而长治久安。

有备无患 人定胜天
当今社会,提前消费、透支消费、贷款消费等等,似乎成为一种时髦。一些经济尚不独立的年轻人,却享受着超过他们父辈奋斗了几十年都未能享受到的生活水平。这些沉溺于享受中的年轻人们,不仅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甚至没有一丝毫的危机意识。看到这种情形,笔者暗想:倘若某一天这些年轻人突遇疾病、变故或灾祸,他们将如何应对呢?倘若这些年轻人将来把持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的财经大权,也是以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去对待工作、经营企业、主持政务,会给这些单位、企业、地方的员工和人民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其实,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现实生活中“寅吃卯粮”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只是有些人都被眼前的繁华假象蒙蔽了,只图一时的享受,看不到隐藏的危机,也没有人去及时提醒他们。而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时时提醒君王和百姓,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懂得防患于未然。
《群书治要》卷八《周书治要·文传解》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天降的灾害有四种:即水灾、旱灾、五谷不熟、果子歉收。它们的到来是没有定时的,若不积蓄储备粮食,那又如何防备呢?夏代有规诫之文说:平民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妻子儿女都会失去;大夫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奴仆和车马都会失去;国家没有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造成的饥荒,天下百姓也就不是自己的臣民了。如果不思考这些问题,灾祸的降临就没有多少时日了。懂得开源、塞漏、储藏、施舍的人,他取得天下就像自然变化那样快速;不懂开源、塞漏、储藏、施舍的人,他失去天下也如自然变化一样地快。兵力强大就能战胜敌人,人依靠自己的德能也能改变命运。能把握好自己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才有能力去支配别人的一切;不能把握好自己眼前所拥有的,就要受到别人的支配。
我们现在发展经济,一些人用以衡量经济发展效益的唯一指标就是金钱.但是,如果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看,仅仅用金钱来衡量经济发展效益是很片面的。如果我们牺牲大量的良田和农业劳动力来换取金钱,因为失去良田和农业劳动力而导致粮食短缺,再遇上天灾,我们将会面临怎样的情形?我们愿意抱着钞票挨饿吗?我们能够依赖智能手机、高科技游戏度日吗?如果我们住在豪华的别墅和昂贵的轿车里而饥肠辘辘,这样的日子你感觉很幸福吗?中央提出“协调”发展的理念,如何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发展规划中去?市场是无形的手,在配置资源、引领发展上有其值得重视、可以运用的规律。但是作为人,你的手终归要受大脑支配,如果发现这只手不知不觉中伸到了危险的地方,是不是要停一停呢?
就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自食其力、量入为出、有备无患,应该是一种起码的生活常识。一个人如果是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正常的生活,必然心安理得;倘若依赖借贷、透支乃至不正当手段去享受高档生活,这样的享受只是一种短暂的麻醉,一当清醒之后,将是无边的忧虑、焦虑乃至恐惧,不要说获得自由生活,就是躲避别人的追债尚恐不及,哪有真正的快乐幸福可言呢?
人是自然的产物,就必然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而不能甘受自己欲望的驱使。人要想在自然界立足,就得对自然变化有所观察,有所预计,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所节制,有所规划。竭泽而渔不可取,有备无患人胜天。

太康失国 教训深刻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共同的期盼。如何实现和保障国泰民安?《群书治要》中记载的太康失国的教训,或许能够从反面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群书治要》卷二《尚书治要》中记载: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拒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俟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大意是说:夏王太康,因为没有德行,导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贪图享乐,在外打猎长期不归,后羿趁着百姓难忍的怨气将太康阻止在河岸。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对太康充满了抱怨,于是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歌哀叹:第一个儿子唱道:人民为国家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安宁。我看天下,一个愚夫愚妇都可以战胜我。对于民怨,应及早发现,不能等到明显了才想对策。我面对亿万百姓,就像用烂绳驾驶六马之车,作为君主,怎能没有敬畏之心?第二个儿子唱道:先帝训诫过,内不要沉迷女色,外不要贪恋游猎。嗜酒贪杯,迷恋歌舞,贪图豪宅华屋。只要有此一项,就会导致亡国。第三个儿子唱道: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第四个儿子唱道:德光明耀的大禹是众多诸侯国的君王,有经典有礼法留给子孙,如今不依典章礼法,导致宗族覆灭,连祭祀也面临断绝。第五个儿子唱道:我们的归宿何在?想到此处,我内心悲伤。普天下的人都怨恨我们,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依凭?我们终日忧伤,脸皮再厚也难以掩饰内心的羞愧!平时不谨慎修养德行,后悔再狠有什么用?
由此我们看出,要想实现国泰民安,执政者首先是要对人民群众深怀敬畏,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念深植于内心。其次是要廉洁勤政,诚心为民,通过执政者的努力让人民生活无忧,情绪安定。第三是执政者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加强纪律约束,使为官者成为道德实践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标杆。第四是执政者要不断完善和严格维护典章制度,依靠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执政行为,并引导和教育人民做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好公民。第五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各种警示教育活动,随时提醒官员和百姓遵纪守法,修养德行,维护形象,提升境界,引导社会不断趋向更高文明。
尽管各个国家文化背景、制度体系不同,但我认为,太康失国的历史教训值得所有执政者吸取。中国共产党已经做出榜样,一边持续不断肃贪倡廉,一边着力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笔者相信,只要上下合力,持之以恒,国泰民安的良好局面必然长久保持。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走向强起来。此时此刻,领导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丝毫的松劲与懈怠,没有半点的骄纵与放任,没有丁点的狂妄与自大;而是更加勤劳奋勇,更加严谨自律,更加慈爱苍生。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成长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群书治要》卷十一《史记治要(上)》作者总结评价大秦王朝兴衰历史的经验教训时用到的一句话。
我们知道,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王朝。秦朝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朝被后世称为大秦、强秦,可见其当时的强大、强盛之状。嬴政自命始皇帝,也是自信从此以后秦之天下万世永存。然而仅传二世即灰飞烟灭。缘由何在呢?《史记治要》中作者用大段篇幅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起来大致为:
秦始皇只是在其祖先功业的基础上完成了统一大业,却自认为功劳超过了五帝,疆域比三王还广阔,耻于和三王五帝相提并论。始皇骄傲自满,不纳良谏,因循错误,不思变革。二世沿袭不改,残暴凶虐,加重祸患。子婴势孤力单,地位危脆,无人辅助。国家败亡,势在必然。
书中写道:周朝天子得到治国规律,一千多年间,国运不绝。秦朝本末俱失,因此国柞短促。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圣明君主治理国家,观察远古得失,考察当代所作,参酌人的因素,了解盛衰道理,明悉权力威势的恰当运用,弃取有一定的次序,变革有适当的时间,所以历时久远,而国家安定。
文中还分析道:秦国并不弱小,陈涉地位卑微、武器简陋,所聚集的人群也难以跟秦军相比,权势力量与臣服于秦的八州诸侯国不能相提并论,然而陈涉发难,却让秦朝宗庙毁灭。是因为秦王不施行仁义,不明形势。当初秦王统一四海,兼并诸侯,南面称帝,天下之士闻风倾服,是因为近古以来很长时间没有帝王,庶民百姓都希望有所依靠。可是秦王心怀贪婪,刚愎自用,禁止典籍流传,以暴虐手段统治天下;二世大兴土木,刑罚繁细,严于诛杀,官吏刻薄残酷,赏罚不当,横征暴敛,天下百姓痛苦不堪,人人自危。所以陈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古代先王知道国家存亡的契机、统治人民的原则,在于尽力使人民安定而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早已超越封建制度的藩篱,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是执政党的本质追求。所以,正在走上强盛之路的新时代中国的执政党才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心怀苍生、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

风气不正 败家破国
中国共产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进行了集中解决,此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三讲”教育活动以及1957年、1950年、1942年-1945年的整风运动等,都针对当时党内作风问题进行了教育整顿。之所以每个时期的领导层都会特别重视作风整顿,是因为不良风气的危害实在太大。
对于不正风气的危害,自古就有深刻的认识和严肃的告戒。《群书治要》卷二《尚书治要》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胆敢经常在宫中观赏舞蹈、在家中喝酒听歌的,叫做巫风;胆敢贪图财物、女色,经常游乐围猎的,叫做淫风;胆敢轻慢圣贤言论、拒绝忠直规劝、疏远年高德重者而亲近刁钻玩劣的市井少年的,叫做乱风。以上这三种风气,公卿士大夫自身沾染一条,他的家必败亡;诸侯沾染一条的,他的封国必然灭亡。从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到汉灵帝、隋炀帝、元顺帝,无不是因为作风极度腐败而导致个人丧命、王朝覆灭的。观察当代那些已经被查处的贪污腐败分子,从一般干部到高级官员,无不是因为沾染以上奢靡不正之风而堕落的。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跟古代政治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源于人民的拥护,这种地位能否维持下去,也依赖于人民群众是否真正认可和真心拥护。今天,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成型的社会制度、正在完善的治理体系,但这一切都要长期接受群众的检验。人民群众检验执政者的时候,并不看重你理论上说得如何动听、制度上看去多么优越、体系上设计得怎样科学,而是看执政者自身素质怎样、执政的实际效果如何。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社会如何发展,骄奢淫逸、醉生梦死、尸位素餐、傲慢无礼等等恶劣习气,都是人神共怒的。《群书治要》卷二《尚书治要》中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一个人一旦失礼于他人、沉溺于享乐,必然导致众叛亲离、事业荒废,如果一个集体一个政党,戏弄欺瞒、自私享乐等不良行为形成风气,那么这个集体这个政党就会面临非常危险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那么,人心向背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尚书治要》中写到:“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无常怀,怀于有仁。”上天并非固定要亲近谁,只亲近那些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的人;百姓并非固定会归向谁,只归向那施行仁政的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以公心取代私心,百姓才会诚心归向。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执政的资格,是因为党所确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所从事的事业是为了造福于人民群众,党所依靠的根本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党执政以后,自然应当一如既往坚持践行自己的宗旨,一如既往对人民群众心存感恩之情、敬畏之心,一如既往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等优良作风,一如既往将事业目标锁定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只有牢固站稳群众立场,忠诚践行为民宗旨,切实体现务实作风,始终保持清廉本色,才能确保执政地位稳固,社会秩序安宁,人民生活幸福。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