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群书治要感悟

群书治要感悟

守住根本 安全无忧

作者:汪孝杰  2019年8月14日  阅读次数:2487

平天下篇
160.守住根本 安全无忧
161.救灾恤邻 乐行道义
162.资源共享 敬天爱人

守住根本 安全无忧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但是动荡与混乱的迹象仍然大量存在,局部地区的冲突与战争时有发生,国家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家安全问题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国际国内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深入细致。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可资借鉴的智慧呢?
我们看看《群书治要》卷四《春秋左氏传治要》(上)中的一段记载:鲁闵公元年冬季,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对祸难表示慰问,仲孙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没完没了。”齐桓公说:“怎么样才能除掉他?”仲孙回答说:“祸难不止,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吧!”齐桓公说:“鲁国可以取得吗?”仲孙说:“不行。他们还遵行周礼。周礼,是立国的根本。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如同大树,躯干必然先行仆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动它的。您应当从事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霸称王的方法。”
从这一段记载,我们看到,要确保国家安全,首要条件就是要守住立国之本。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立国之本,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立国之本是周礼。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提出了种种关于立国之本的见解,比如,教育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立国之本;和谐是立国之本;关注民生是立国之本;道德建设是立国之本;领土是立国之本;人民民主是立国之本;以人为本是立国之本;“人民”和“人民权利”是立国之本等等。《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不论外来威胁如何猖狂,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守住我们的立国之本,就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安全。
从这一段记载我们还看到,确保国家安全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政治清明。齐桓公之所以动了吞并鲁国的念头,是因为鲁国的上卿庆父为了自身利益制造内乱,导致鲁国统治者不能团结一致治国安民,使得国内祸难不断。如果这种状况不能遏止,即使没有外来侵略,国家也会自取灭亡。中共十八大以后,反腐风暴深得民心,这是促进政治清明的治标之策。在治标的同时,也从治本的角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这也可以看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因此,维护国家安全,不仅仅是执政官员的事情,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责任,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每一位普通公民来说,首先确保自己身心安全,身心安全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其次确保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的基本条件就是尊老爱幼,敦伦尽份;再次做到敬业爱岗,敬业爱岗的基本条件就是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倘若国家公民人人如此,整个国家就会呈现出秩序井然、团结和睦的安定局面,外在力量自然就不敢轻举妄动。

救灾恤邻 乐行道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灾难频发的世界。每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不仅国内自然呈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景象;对于其他国家,每当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我国也总是及时出手相救。对于国内互救,一般不会有任何异议,但是对于国际救援,尤其是对日本这样曾经与我国有仇的国家实施救援,有的人可能就大为不解。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看待和处理这种现象呢?
《群书治要》卷四《春秋左氏传治要》(上)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僖公十四年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会失去亲近自己的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掉了救援,必定灭亡。这是必然的。”虢射说:“即使给粮食,也不能减少秦对我们的怨恨,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要后悔的!”《春秋左氏传》中还记载:晋惠公回国继承君位的时候,秦穆姬把贾君嘱托给他,而且说:“把公子们都接回国内。”晋惠公不接纳公子们回国;晋惠公曾经答应给中大夫送礼,后来也都不给了;还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后来都不兑现。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秦国有饥荒,晋国却拒绝秦国买粮,所以秦穆公攻打晋国。
从这两段记载中,我们看到:虢射眼里只有粮食这种肉眼看得见的东西,而庆郑心里却始终装着道德仁义和国家安危,以及灾民的生计。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念。救灾恤邻,用今天的话说属于人道主义行为。我们知道“人道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中国古老的汉语词汇中虽无人道主义一词,但经传中早已出现人道两字。如《礼记》中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周易》有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中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太上感应篇》中云:“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弟子规》中云:“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由此可见,人道主义思想、仁民爱物观念,从古自今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有一种说法叫心态决定命运,而更深一层看则是价值观决定命运。这一规律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国家同样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仁民爱物、救灾恤邻、信守承诺等等,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而且是一种影响个人乃至国家命运的客观规律。这种观念与规律,又是与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紧密相连的。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人与自然都是一个整体,何况人与人呢?邻居也好,邻国乃至地理位置上相距遥远的国家人民也罢,当他们遭受灾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既是救助他人,也是保护自己。

资源共享 敬天爱人
网络上曾流传这么一个故事:几个中国人到德国一家餐馆就餐,临走时却被当地人挡住。原因是:还有三分之一的菜剩在桌上。德国人说:“点这么多菜,没吃完,太浪费了。”中国人说:“我们花自己的钱买的单,省多少关你什么事?”没想到当地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有工作人员赶到,开出了50马克罚款,并说:“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从此,“钱是你自己的,资源是大家的”这句话引起广泛共鸣。
这句话唤起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美德的追忆,也提起了不少人珍惜公共资源的自觉。但是环顾四周,有钱没钱的人肆意浪费资源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有钱就是任性”的做派也随处可见。如何扭转此类怪象呢?党和政府通过对公务人员的消费限制,通过倡导“光盘行动”等做出了正确引领,但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起步,处罚浪费公共资源行为的法律法规也必将越来越完善。
一些人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地浪费公共资源,除了没有节俭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之外,还在于他们仗恃自己占有的资源(财富)足够地多,哪怕被罚,哪怕受骗,也要“任性”。这就涉及到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分配不公、少数人占据大比例资源(财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某些人的嚣张心态。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对于少数人独占资源的危害和罪过,就有过警示,有过教训。
《群书治要》卷十一《史记治要(上)》记载:周厉王即位三十年,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落了吧?荣夷公喜欢独占资源却不知道大难临头。资源本是自然所赐,要想垄断独占,害处太多了。资源本该大家共享,怎么可以垄断独占呢?荣夷公独占资源,触怒的人必然很多,他不去防备大难,还用这些来教唆王,王难道能够长治久安吗?作为人民的王,应该开发财源让上下各个层面普遍受益,即使是使神、人、万物都各得其所,仍然每天提心吊胆,唯恐引起怨言。现在王却要学着独占资源,这怎么行?一个普通人独占资源,尚且要称之为‘盗’,作为王也这样干,愿意归附的人就很少了。荣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败。”可惜厉王不听劝谏,坚持任用荣夷公为卿士,主管国家大事。加上周厉王狂行暴政,阻塞言路,引发暴乱,终于导致王朝覆灭。
我们今天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普惠全社会、利益全体人民的事业,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少数人利用非法手段攫取和独占乃至肆意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必然会加以必要限制乃至严厉惩处。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不论是有钱没钱,有势没势,都当增强爱护、珍惜公共资源的意识,淡化或者消除多占、独占资源的想法。一些人即使是通过诚实劳动合理合法拥有了远远超出平均水平的资源(财富),也应在满足自己正常需要的同时,自觉自愿将其惠及更多同胞,这样才不会招致怨恨,而赢得尊敬。这并非社会对于富人的“道德绑架”,而是富人本应具备的人性使然。国内外诸多富人争相兴办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行为,就是一种明智之举。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