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群书治要感悟

群书治要感悟

经天纬地 礼之用也

作者:汪孝杰  2019年8月15日  阅读次数:2711

平天下篇
169.经天纬地 礼之用也
170.恢复礼教 构建和谐
171.贫富贵贱 无不知礼

经天纬地 礼之用也
今天说到“礼”字,我们自然想到的就是礼貌、礼节、礼仪,其作用也就是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而已。但在古代,“礼”的作用之大却出乎我们的想象:具有经天纬地的作用。
《群书治要》卷六《春秋左氏传治要》(下)中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说,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书中写道:天有六气,地有五行。气是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显示为五种声音,过了头就会使人头脑昏乱,本性丧失,因此需要制作礼来守住本性。人们有好恶、喜怒、哀乐,它们都是从六气派生出来的,所以要审慎地利用法度加以节制。哀痛有哭泣,欢乐有歌舞,高兴有施舍,愤怒有打斗。悲哀与快乐等情绪都不失于常规,才能与天地的本性相协调,也才能够长久。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天地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规律的观察和体悟是多么的细致,他们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人类生活的智慧是多么的精妙。
关于礼的作用,《春秋左氏传治要》(下)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景公和晏子坐在正厅中,齐景公叹气说:“多么漂亮的房子啊!我死后谁会占有这里呢?”晏子问:“君王的意思是……”齐景公说:“我认为有德行的人才能占有。”晏子说:“照君王的说法,恐怕是陈氏吧!陈氏虽然没有大的德行,然而对百姓有施舍。君王征收重税,而陈氏却用丰厚的财物施舍给人,百姓都归向于他了……您的后代如果稍稍怠惰,陈氏如果又不灭亡,他的封地就变成国家了。”齐景公说:“这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只有礼可以制止了。”齐景公说:“……我从今以后知道礼能用来治理国家了。”晏子回答说:“礼可以治理国家,由来很久了,可以说与天地齐等。君王美善,臣下恭敬,父母慈祥,儿女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顺,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爱,媳妇顺从,这是合于礼的。君王美善而不违礼,臣下恭敬而无二心,父母慈祥而善教子,子女孝顺而善规劝父母,哥哥仁爱而友善,弟弟恭敬而顺服,丈夫和蔼而知义,妻子温柔而正直,婆婆慈爱而不独断专行,媳妇顺从而能委婉陈辞,这又是礼中的好事情。(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齐景公听到晏子那一番话以后非常感叹地说:“说得好啊!今后我应当对礼加以崇尚了。”
那么,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看到,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大地上,自被国外列强野蛮侵略以后,史书上那种礼让之风越来越淡薄。新中国成立后遭遇“文革”“洗礼”,改革开放以来遭受文化渗透,一些中国人盲目模仿连西方正统人士都唾弃的一些放纵行为。吃喝玩乐毫无节制,行住坐卧肆意妄为,甚至视法律道德为儿戏。误以为那就是自由,就是解放,而将传统中国的礼制礼法污蔑为束缚人性的桎梏。结果导致个人身心失调,疾病丛生;家庭关系混乱,伦常颠倒;社会秩序不宁,动荡不安;乃至损害政党威信,国家安全!当初齐景公听到礼法之后尚能生起崇尚之心,今天我们再次听到这种与天地齐等的礼治观念,是否也能生起借鉴与效法之意呢?

恢复礼教 构建和谐
聪慧、孝顺、刚毅、勇敢的民族女英雄花木兰,成了贪吃、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出身贫苦、机智勇敢的小英雄潘冬子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雷锋,在网上被贴上“姐弟恋”的标签……近几年来,一些人打着娱乐、创新的旗号,肆意调侃或“丑化”经典文化和历史人物,冲击文化底线和民族的传统道德,颠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读了《群书治要》便会得出答案,因为缺乏“礼教”。
《群书治要》卷七《礼记治要》中写道:“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大意是说:对于有德的贤人,要亲近和尊敬他,畏服并爱戴他。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要能分辨出他的短处;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要能了解他的长处。
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我们都需要榜样,尤其需要道德榜样,古代的贤者就是榜样。对于道德榜样,正确的心态是亲近与尊敬,畏服并爱戴。如果这样的心态形成风气,那么整个社会人群的道德风气自然会越来越好。然而,社会上却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自身的思想行为跟道德榜样一比总是相形见绌,却又缺乏内省谦虚的心态,便对这些榜样人物进行调侃、丑化,为自己营造一种适合于自己生存的“舆论环境”。如果这种现象只在小范围小人物身上出现倒也不觉奇怪,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今一些公众人物也参与其中,而且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进行传播,企图以此混淆是非,甚至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当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质疑和批评的时候,还有人拿出“宽容”的说辞来为其进行遮掩和辩护,这就不能不引起警惕。
当然,现实生活当中,真正完美无缺的圣人是少有的,即使是被人们树为榜样的人物,也是有缺陷或短处的。《礼记》中也非常明确地提出,即使是对于我们所喜爱的“贤者”,也要分辨他们的短处;而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我们在学习榜样的同时不要迷信和神化榜样,二是引导我们客观对待榜样人物。由此我们看出,古人的存心是多么的宽厚、善良,用心是多么的真诚、理智。这跟那些“恶搞”榜样人物的心态完全不同。
《礼记》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意思是:所谓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消除对事情摸棱两可的认识,分别事情的何时当同何时当异,明辨事情的得礼或失礼的。弘扬道德,推行仁义,没有礼就落不到实处;教育训导,移风易俗,没有礼就会顾此失彼;区别争讼的是非曲直,没有礼就无法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无法各尽本分。为官从政,求学亲师,没有礼就不能相互亲近。朝班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没有礼就无法体现威严。
曾几何时,一当提到“礼教”两个字,人们便会条件反射式地在其前面贴上“封建”的标签加以鄙视和唾弃。鄙视和唾弃“礼教”的结果,就是玩世不恭,美丑颠倒,乱象纷呈。因此,恢复“礼教”(具体内容可根据时代特征更新)刻不容缓。

贫富贵贱 无不知礼
领导为争官位而打架,旅客为抢座位而撕衣,富翁为比享受而斗富,小三为争大款而咬人,开车的骂走路的素质低,走路的说开车的没修养……类似的事件不断在现实中上演,在媒体上出现。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群书治要》卷七《礼记治要》中写道:“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意思是说,富贵的人如果能知晓礼并喜好受持,就能做到不骄奢不淫逸;贫贱的人如果能够知晓礼并喜好受持,就能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做到神志不惑、不怯不懦。由此可见,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就是因为那些人不知礼。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谦让,敬畏规矩,维护形象。
曾几何时,一些人总以为中国人只讲奴性,不讲平等,只有西方人才懂得平等。从经典中我们看到,传统中国人的平等观念更有魅力,更具力量。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朱柏庐说:“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这里的平等,不是表现在外在形式或物质占有上,而是表现在内在道义和人格精神上。基于人格精神上的平等,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据此可以抵御物质利益、权势地位乃至生死与夺的任何诱惑,保持坚强不屈的人格形象。由于传统中国一项重视这种基于人格平等的礼教,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内心都充满着一种强大的正能量。每当遇到种种负面能量的入侵之时,都能正义凛然,顶天立地!
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不少的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物质利益和外在表象方面,而对人的内在道义、人格精神、礼仪礼数的教育有所忽略,导致整个社会人群礼仪水平欠缺,内在精神疲软。更有一些人,满脑子都是地位、钱财、虚荣,而把礼数、道义、人格抛到了九霄云外。一事当前,要做取舍之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礼数、符合道义、有损人格,而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是否影响自己的权势地位。极少数人,甚至可以为了个人的物质利益和权势地位而违背良心、践踏道义、自毁人格,甚至做出种种残忍的行为来。一些人外表看起来很光鲜,很庞大,实际上是精神上的怪胎,人格上的懦夫。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中国有丰富的家教经验典籍,如果能够在所有家庭都形成良好的家风,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好转起来。其次要改革学校教育,真正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上,都把基点锁定在培养人格精神上,只有在健康人格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教育,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幸福。再次要净化社会教育,一段时期以来,大众传媒乱相纷呈,种种有悖人伦礼教的信息、观点、产品大行其道,误导大众,扰乱人心,再不清理,真要祸国殃民。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