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三字经

三字经

惟书学 人共遵,既识字 讲说文

2019年8月26日  阅读次数:2595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译文】只有书法,是每个人都遵从的。认识文字以后,接着讲解《说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各有规律,不可乱套。
【解读】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在“六艺”当中,只有书法的普及面最广。一方面,为了认识和记忆文字,需要依靠书写的手段,而书写应有基本的姿势、规矩、手法、技能等等;另一方面,在印刷术出现以前,记录语言、传递知识,沟通信息,需要通过书写文字的方式进行。
在学习这种基本技能的同时,古人发现,练习书法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不同心境之下写出来的字,会给人不同的美感。从一个人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性修养水平乃至其性格特征,比如性格沉稳、心地安定的人,写出来的字必定章法严谨、平和畅达;狂放不羁、自由旷达的人,写出来的字往往风姿多变、龙飞凤舞;意志坚定、刚直不阿的人写出来的字则呈现出刚劲挺拔、劲骨丰肌的特点。所以书法也成为古人考察和选拔人才时的参考依据之一。通过练习书法,可以训练定力,开发智慧,培养气质,渐渐地,书法不仅成为应试、求职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且发展成为一种抒发感情、陶冶性情的艺术活动,并逐渐形成系统的书法理论。这些理论闪耀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如今,中国书法成为体现和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比如蒙文。
书法最初是用来帮助记录和认识文字的,要了解文字的含义、读音、结构等等,《说文解字》是一本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这本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中国书法有六种主要书体: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燕体。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艺术异彩迷人,在提笔忘字的电脑时代,重温一下书法艺术,对于修身养性、开智健脑大有益处。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如果广泛地学习,恐怕繁复杂乱,让人不得其门而入。但是,概略地说说,便能让你明白根本源头和基本原理。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十分讲究,不可马虎从事。在教孩子识字读书的时候,要把每个字、每句话的意义都讲清楚,还要让学童读诵时懂得断句。
【解读】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往往什么都想知道,都想学习。但是作为教学者,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孩子,就是这样做了,孩子也不一定能够全部接收。真正要弄懂一门学问,是需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学习的。按照正常的教学规律来说,在传授和学习一门功课、学问的时候,一开始不必讲得很艰深很全面,只要概略地介绍一下这门功课、学问所涉及的大致范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的根本源头在哪里,基本原理是什么。把这些纲领性的、概貌性、根本性、基础性的东西掌握了,再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目标,选择重点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教学,才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中国传统教学十分重视人文教育,一开始教导孩子认识人伦关系,教给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传授他们必要的洒扫应对方面的知识技能。传授书本知识的时候,从识字读经开始。比如《三字经》,学会读诵后要学会识别、书写文字,进一步听老师讲解每个字的字型、字义、读音,乃至字型字义字音的源流变化等等,这样一来,学习的内容就很系统,掌握得也牢固。这里特别强调启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须讲究”,就是要求老师对每一个细节都要十分重视。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义、读音以及诵读过程中的轻重缓急、迟急顿挫等等,都要准确教授。因为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习惯,如果一开始教错了,后面要纠正过来很不容易,所以要求一开始就要准确无误。
这里的“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或语法已经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字词的当代意义,以训诂的方法,编著出注疏书籍,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学习古典文献很有帮助。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需要深入原典潜心学习和研究,而训诂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工具书,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训诂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尔雅》、《说文解字》、《方言》、《方言疏证》、《诂训汇纂》等等,可供学习研究古典文献时参考。另外,古文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因此《三字经》要求“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我们常常会发现,对于同一部经典,同一句古文乃至同一个字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在“训诂”和“句读”方面的差异导致的。由于古典文献距离我们的时代已经久远,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可以采取包容态度。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作为求学之人,一定有一个开始阶段。小学的结束阶段,到四书为止。
【解读】这里是讲做学问的次序。一开始必须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小学”。这里的“小学”,就是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这里也顺便介绍一下古代的“小学教育”。教授学童识字的“小学”,古代也叫“蒙学”,包括教育阶段及教育场所两种含义。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在学的学生也叫“蒙生”。古代教育,小学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奠定其“核心价值观”。小学的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更重视生活教育,就是要培养他的勤劳品格,洒扫应对,奉事长上,教导他们如何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朱子童蒙须知》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古代小学阶段教导孩子学习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他们勤劳礼貌的行为习惯,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今后修身治学和立身行道的基础。
今天我们对古代小学老师教孩子背诵经典且不过多讲解其意义很不理解,认为这不科学。其实,这是比西方科学更高明的教学方法。因为孩童时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代,而经典是最有价值的记忆材料,利用最好的记忆力记住最有价值的材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再说,背诵的过程也是修定的过程,定能生慧。当孩子年龄渐长,老师再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讲解他们背诵过的内容,就既快速又轻松。而且,那些经典都是教人崇德向善的,充满了智慧,尤其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教导人们怎样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当他们面对种种关系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按照经典的教诲去正确处理。不象现在的一些人,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做饭,拿到了博士学位,也处理不好基本的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甚至做出伤害他人、损害社会乃至破坏自然、威胁人类的事情来。
近年来,民间一直有热心人士在尝试和推广传统教育,如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吴鸿清教授,2006年9月义务到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土桥小学支教,创办“伏羲班”,借鉴古人智慧,进行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探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果。如今,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人的教育智慧也必将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