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官方网站 (2015-9-13)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先贤教子良方

先贤教子良方

王阳明的故事——儿童读经的见证,死背才能活用

来源:书香家庭读书会  2022年10月11日  阅读次数:749




今天我们讲读经,要知道王阳明是怎么读经的,王阳明的读经的经验可以供我们读经界做一个典范,所以推广读经的人都要感谢王阳明。(掌声)

//

王阳明的故事——儿童读经的见证

//

王阳明从先祖以来就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状元呢。他父亲在外为官,母亲留在家里。有一天,王阳明的祖母做了个梦,梦到云端有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手里抱着一个婴儿从天上抛下来……祖母惊醒过来,正跟他祖父说这样一个梦,只听家人来报:夫人生了一个孩子,祖父心里一动,就是!果然是一个吉祥的梦。所以,就为王阳明取了名字,叫做“王云”,当时村里的人,把这一栋楼叫做“瑞云楼”。

我有一年暑假到余姚,朋友带我去参访阳明故居,那一栋楼还在──当然是整修过了,不过据说是旧地重建──那位朋友还津津有味地为我说了这个故事。王云出生以后,不幸有个缺点,就是哑巴,到五岁还不会讲话。生了一个哑巴孩子,岂不令全家忧心?

有一天,家里的人,带着五岁的小孩到门口去玩耍。有一个疯癫道人,一瘸一瘸的走过来,走到王云前面,端详了一阵,摸摸孩子的头,说了一句:“是个好孩子,可惜道破了!”家人一听,觉得奇怪,话中有话!想要问,这个道人就自顾自走了。家人就回话给祖父,这个祖父又是心里一动:啊!果然是泄露了天机。所以就把名字改了,改成“王守仁”,这个孩子就马上开口了。

他开以后,不只是讲话,他还会背书,把四书五经哇啦哇啦地背。祖父问他:“你怎么会背这个书呢?”他说:我老早就听您常常念呢,我就会了。各位,这叫做“儿童读经”。(热烈鼓掌)祖父有正经八百地教孙子读经吗?没有的,甚至也没有说“小朋友,跟我念”,连念都不必跟着念,他只有听,他就听会了。所以我们今天推广儿童读经,也要感谢王阳明啊!他替我们做了见证。(掌声)

王阳明到十一岁的时候,书读了很多了,很有才华。有一次他父亲带他出游,父亲跟朋友在一起喝酒──古代的文士喝酒之后,一定会想赋诗,他们一个一个在那里吟哦──所谓“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作诗是要斟酌推敲的,古时候男人大体都留胡须,在思考的时候,就捻着胡须。吟成了一个字,居然捻断了数根须,作诗不容易的啊──有一个人吟啊吟着,吟成了两句,旁边这个十一岁的小孩接着把下两句完成了。他父亲和朋友们大为惊奇,说“这个孩子会作诗啊?”

王阳明说:“我随便作作啦!”(先生笑,众笑)

大家说:“你会作诗,那好,我们出个题目,你作作看。”抬头看见月亮从山巅升起,说,你就作山月之诗吧。王阳明随口就作了一首诗,可能不需要七步,曹植不是七步成诗,王阳明是随口就有了:

“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

诗意说,山高月远,山很高,月亮很远,觉月小,我们感觉月亮比山小。便道此山大于月,于是,一般人就说,这座山比月亮大。为什么一般人会说山比月亮大呢?因为他的眼光太浅近了,他短视。若人有眼大如天,如果有一个人的眼晴像天那么大,还见山高月更阔,他眼光长远,一定会看到,山虽然高,月亮更广阔。

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能够作诗,而且涵有很深的哲理,真了不起。我也曾经用这首诗来比喻我们的读经推广。一般人对于教育的观念,都看到教育体制中,建了那么多的学校,聘了那么多的校长、老师,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跟上了国际的脚步,合乎了世界的主流,而且全国的孩子一百年来都在受这样的教育。现在居然有人出来说个什么“读经教育”,违反了体制传统,违背了世界潮流,而且只那么一小撮人,不要说百分之一不到,千分之一可能也不到,甚至万分之一也不到,应该只是十万分之一或百万分之一吧。于是,有人就说,读经教育是不可靠的,我们应该面对时代,我们应该跟从世界,时代跟世界都不这么做,你怎么敢这么做?

各位,如果有人,以后用这样的观点质疑你的读经,你就吟一首诗给他听:

“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热烈鼓掌)

所以我感觉王阳明这首诗啊,好像是为几百年之后我们读经教育而作的,他当时似乎就知道,读经教育会受到一些人的误解,他替我们解开读经的疑难,我们又要感谢他了!(掌声响起)


//

可以默写《易经》的王阳明

//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好学不倦,才华卓越,他成为朋友之间的小小领袖,大家都跟着他。当时流行的学说,是朱熹的。当王阳明读到朱熹解大学的格物致知,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天下的事事物物都有道理。花有花的道理,茶杯有茶杯的道理,而吾心之灵莫不有知,而我们的心是很灵活的,很灵明的,我们的心有知道事物之理的能力。

所以,一个学者,对于天下的事物,要运用他的知的能力,不管了解到哪里,如果还没有了解的,就开始了解,如果了解一些了,还要再进一步追究更多更深,到达极致。若能如此穷究下去,越究越多,越究越深。到最后一旦豁然贯通了,“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万事万物的表面、里面、精细的跟粗糙的道理,都能把握了。“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心灵在天地人生之中的功能,就可以全部明朗化了。

王阳明读到这里,他认为,哦!原来圣贤是这样做成的──即凡天下之物,去穷究它的道理,最后就可以体物明心,成圣成贤。他说,如果这样的话,圣贤是可以学的。所以把他的朋友找来,说: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圣贤。

怎么学圣贤?说:朱熹告诉我们,天下的事物都有它的道理,哎!好像对,天下的事物当然都有它的道理啊!而我们的心灵是可以明白道理的。哎,也对,因为我们的心灵真的是可以明白道理的,只要很诚恳,只要不自欺,不违反逻辑,大概事物的道理都可以明白,而且一步一步的,越明白越广大,越明白越深入。哎!果然有道理。所以,我们要从格物开始,格物才能致知,致知以后才能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功夫的基础是在格物致知,所以我们应该去格物了。朋友们就问阳明:那我们从哪里开始呢?王阳明转头一看,屋子外有一丛竹子,说:竹子一定也有竹子的道理,我们就先格竹子吧。

怎么格呢?大家都没有经验,阳明就说,且坐在竹子的前面来想想竹子的道理吧,哈!朋友们就在竹丛前面格起来,格着,格着,格了大半天,格累了,一点道理格不出来。就跟阳明说,我们格不出竹子的道理来。阳明说,你们不用功,我来!于是他就独自在竹子面前格起来,格了几天几夜,也没格出什么道理,却病倒了。他就感叹,圣人难学啊!从此,就对朱熹的学说有所怀疑了。

一直等到他三十七岁,被贬官,从北京贬到我们──你们这“宝贝”地方──“贵阳”来──当时贵阳可没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房子呀,也没有这么多的马路、汽车啊。他费尽九死一生──因为他是得罪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大板,打得昏死过去,然后跋山涉水,而且刘瑾还派人追杀,随从都散了──他自己一个人到龙场驿来。

到龙场驿,他发现,这个地方的人,都是野人。一个读书人来到这样的地方,他还是不忘教育,他想,应该教这些野人读读书。那他的随身行李都丢了,哪有书呢!于是自己默写,把他读过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他想教野人们读《易经》,他就把整部《易经》写出来,可能写了好几部呢。

王阳明到了三十几岁的时候,他还没有忘记他小时候所背过的书,从此可见,他小时候是背得很熟的,而且他是整本背的。现在有不少人反对读经,理由是:叫我们小朋友背书背书,只会背书。背书有什么用?我就跟他说,王阳明可以默写经典教学生,背书背书,或许到时就有用!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包本背诵,有人质疑古人并没有所谓包本背诵,我就拿王阳明做例证,他就没话说了,这当然要感谢王阳明!(掌声)


//

背书不会背成呆子——王阳明龙场驿悟道

//

王阳明在龙场驿,环境险恶,活下去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尤其当时皇帝如果把一个官贬了,还贬到很偏僻的地方,就是希望他死在那里。所以王阳明当时并没有回家的打算,不过他自己反省:他万念俱灰,已经无所求了,但还有一个念头总放不下,就是死的恐惧还放不下。”

一个三十几岁的中年人,国家的精英之士,随时面临了死亡的威胁,各位,这里有三十几岁的人吗?这是怎样的一种难受的心情啊!王阳明想要连这一点烦扰都克服掉,他用了一个方法──一个很笨的方法,用石头做了一幅棺材,天天晚上就睡在棺材里,意思是把自己当成死了,就这样来打破生死的恐惧。

有一天晚上,他忽然从棺材里面跳出来,狂呼大叫,跳来跑去……把仆从们都吓坏了,以为王阳明是不是见鬼了,怎么发疯了呢!其实,王阳明并没有发疯,而是他忽然领悟了“格致之旨”,解开了了他从十几岁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当时格竹子没有格出道理来的平生大惑。王阳明的学问便从三十七岁的这一个领悟开始,走上自己的学问之路。

他的领悟,跟朱熹的讲法大不一样,但是谁是谁非呢?一个读书人,不可以太过主观了,不是凭他想的就算数,何况朱熹鼎鼎大名呢!所以阳明不敢造次,必须以经典为标准,才能判断,于是默诵所有的经典,凡是相关的文句,一时间聚合在他心里,他一一地去考察,竟然和他所悟的无所不合。就是他就有了自信,一生与朱熹分庭抗礼。

有人说:真正的学者是要活用的,不是会掉书袋就可以的。所以啊,你们推广的读经,只是死读书,不是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读成书呆子吗?我就用王阳明这个故事做例子,王阳明不仅哲理通透,是大哲学家,还用兵如神,是大军事家,岂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大贤吗?但是,王阳明确实是背很多经典的,死背多了,死背久了,才能够活用!各位,他如果没有从小背过很多经典,他如果没有背很熟,他怎么能够随时省悟,怎么可能融会贯通呢?这也可以证明,一个从小背书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会变成书呆子,这又给我们儿童读经做了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也要感谢王阳明!(掌声)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简 介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5年6月14日,是经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批准的直属志愿者团队,经遵义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登记的公益性、群众性、非营利的社会团体,现有团体会员单位9家,会员150余人,志愿者80名。2016年12月25日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52名。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战斗堡垒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协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目前,协会有分支机构3处: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播州区联络处(负责播州区工作)、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湄潭县联络处(负责湄潭县工作)、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务川县联络处(负责务川县工作)。内设机构10个部门:办公室、组织部、宣讲团、理论研讨部、对外联络部、经典诵读推广部、家风家教工作部、中医养生文化推广部、知行艺术团、志愿事业服务部(上善若水助困团)、另有10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教、经典诵读)推广站。

本会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遵义市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遵义市民政局领导下、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民政部、全国妇联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美德文化进社区、校园、机关、企业、监狱、部队;主办具影响力的大型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讲坛;广泛开展志愿公益服务活动,践行中华美德;每周日下午坚持开设公益讲课,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协会至成立以来,为遵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2018年,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荣获2018年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贵州省社科联曾到我会考察,拟授予贵州省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7月,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党支部被北京路街道党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1年12月,我会被遵义市精神文明办、遵义市民政局、共青团遵义市委推选为“疫情防控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协会湄潭县联络处已被湄潭县委宣传部授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21年国际志愿者日,湄潭县联络处获得了市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获得县级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奖、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奖。

本会的理念是:传中华美德文化,做上善若水之人;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本会的业务范围:开展美德文化交流学习、公益师资培训,开展美德文化教育、志愿公益活动,开展家风家庭教育,兴办公益企业。

现办公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遵义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82 1212 8998   182 8512 1401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2022年8月


业务主管单位: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登记管理机关:遵义市民政局



遵义市中华美德文化传播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丁字口中山医院二楼    联系电话:13984979998    邮箱:827838515@QQ.com

黔ICP备15014843号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